网站公告列表     桑梓网《锦绣中华》频道上线  [桑梓网  2013年9月29日]            桑梓网欢迎投稿!  [桑梓网  2006年6月6日]            《图片中心》,盛大推出!  [桑梓网  2006年5月13日]            桑梓网全新改版升级  [桑梓网  2006年5月12日]            桑梓论坛功升级到7.1.0版  [桑梓网  2006年1月8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桑梓网 >> 中文热讯 >> 正文
  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字体:
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3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记者葛如江、马姝瑞)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介绍,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安徽省近年来在开发皖江、加快融入泛长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据统计,2005年——2008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速达到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地区平均增速高27.8、25.4和15.4个百分点。同期,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达65%,2008年达到了2163.9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占55%,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

    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规划》还提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还将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据悉,为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顺利实施,使这一区域战略尽快落实见效,示范区将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在规划期内,中央财政将加大对示范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示范区的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皖江城市带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记者杨玉华、葛如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产业承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一区域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近12亿元,2008年增加到近35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平均增速高28、25和15个百分点。

    这一区域利用国内资金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04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资金为348.2亿元,2008年增长到216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60%,显示了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和发展态势。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表示,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该区域将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

    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域有哪些优势?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记者马姝瑞、葛如江)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何选择皖江城市带作为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专家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在区位优势、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内需拉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专家认为,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目前,皖江城市带通往东部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一区域距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随着宁安城际铁路、800里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安庆机场扩容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

    皖江城市带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程必定说,皖江城市带岸线资源丰富,一级和二级岸线总长近300公里,占总岸线的近四成,特别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分别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这些行业正是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

    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安徽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000余万人,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未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以上,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皖江城市带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政策也日趋完善。合肥、芜湖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承接国内外高技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

    皖江城市带在内需拉动方面也具有优势,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此外,皖江城市带还将对吸纳劳动者就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大,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广阔。加之区位居中,便于缩短劳动力来回迁徙的距离,是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还拥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新闻背景:安徽皖江城市带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记者杨玉华、马姝瑞)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区域,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等省市。皖江城市带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1990年,为呼应浦东开发,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199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制定了《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初步形成了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进的开发开放格局。

    进入新世纪后,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沿江制造业产业带和重点城市带。2006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领域。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还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的纽带。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拥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

    在产业和资源要素方面,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铜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铸管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内河船舶及家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非金属矿及制品生产基地。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是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2011安徽公务员考试3月10日开
    安徽08年GDP被媒体误报 民众
    安徽省今年选聘1500名高校毕
    安徽扩大12县管理权限
    安徽合肥大举债 十一五投入4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2000-2023 桑梓网 保留所有权利。
    皖ICP备2000042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602201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