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桑梓网《锦绣中华》频道上线  [桑梓网  2013年9月29日]            桑梓网欢迎投稿!  [桑梓网  2006年6月6日]            《图片中心》,盛大推出!  [桑梓网  2006年5月13日]            桑梓网全新改版升级  [桑梓网  2006年5月12日]            桑梓论坛功升级到7.1.0版  [桑梓网  2006年1月8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桑梓网 >> 中文热讯 >> 正文
  “皇粮”不再有:农民减负300亿 人均增收70多元          【字体:
“皇粮”不再有:农民减负300亿 人均增收70多元
作者:王维波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9

    “当然高兴了,谁不高兴啊,全村每年少交了四万多元呢。”从电话里就可以听出王森的笑声发自内心。王森是山东潍坊尚家庄的党支部书记,尽管他早就知道从明年起全部取消农业税,但说到这点仍然十分兴奋,并一再重复“支出减少了,就是收入增加了”。

    人均增收70多元

    王森在电话中向记者算了一笔全村的账:“全村有大约900亩土地,除了房前房后及菜园等用地不征收农业税外,需要交税的土地大约为780亩,按每亩每年52.5元计算,则全村农民需要缴纳的农业税及附加总共是40950元”,“农业税及附加取消后,相当于每年全村增加了4万多元的收入,人均70多元。”

    这位“村官”显然很了解政府有关农业税的情况,“不过,我们这儿农业税及附加从两年前就开始减少了,2004年减少了应纳税的一半,今年又减去剩下的那一半的一半,从明年开始就全部取消了。”他说,2004年以来负担就大大减轻了。不仅农业税及其附加减轻了,其它各种费用也完全取消了,像过去每年都有的“义务工”、村镇集资等都取消了,而且还对种植小麦等给予了补贴。现在这儿的农民基本是“干”种地,除去成本外所有收入都是自己的。

    同村的陈老汉,账算得更细:“我家共有7亩地,农业税每年是367.5元,农业税全部取消后我家5口人平均每人就多增加73.2元的收入。”这与王森的计算基本一致。

    这个村的账实际上是全国的总账的缩影。数据显示,2005年享受免征农业税的农民达到8亿人,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7个,其余的河北、山东等4个省(区)有不少县(市)也将免征农业税。根据国家税务局的统计,2005年全国农民将因此减少280亿元的负担。明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后,还将再减少几十亿元。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全国的农民每年将因此增加数百亿元的收入。

    农民回旋余地大了

    王森向记者表示:“农业负担减轻了,收益提高了,前些年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来,过去种地不认真的人也开始认真种地了。”

    的确,前些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农业收益严重下降,青壮年的农民纷纷进城打工,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但现在许多人又回来精耕细作。

    农业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安徽财贸大学副教授吴菊表示,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从理论上说有可能导致粮食产量增加,如果需求基本保持稳定,则有可能导致粮食等供过于求,从而价格下跌。这也是王森所忧虑的。他表示,取消农业税后如果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供应相应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下跌,很可能抵销取消农业税带来的好处。

    吴菊认为,粮食需求弹性较低,变化不大,而产量常常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因而这并非杞人忧天。但她也表示,取消农业税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不大可能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况且我国还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制度。

    业内人士分析,取消农业税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明年是我国入世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国农产品将与农业发达国家一同在市场上竞争。然而,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较弱,特别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如棉花、大豆、玉米等竞争力较低,这也是我国农产品在2004年出现50多亿美元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取消农业税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间接成本,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王森也认为,取消农业税可以降低农产品的成本,以小麦为例,每亩地取消52.5元的农业税后,按亩产750斤计算,每斤降低成本为0.07元,若再加上国家给的每亩13元的粮食直接补贴,则每斤小麦成本将下降0.087元。虽然只有几分钱,但对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来说,回旋的余地就大了。

  不担忧税费反弹

    由于农业税属地方税,因此农业税取消了,地方若没有其它收入补上,会不会变相向农民多收费?王森表示,从目前看没有。原来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等开支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农业税,经常出现拖欠,但自从前两年农业税减少后,这部分开支不仅有了保证,教师收入还增长了,据说这部分资金是来自中央财政。

    事实上,根据国家的有关安排,由于农业税是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负担,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数字显示,2004年减免农业税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216.6亿元,2005年新增加转移支付140亿元,为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面取消农业税提供了财力保证。这也是村干部不担忧各种负担会卷土重来的关键。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过去很长时间,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不管是通过税收的形式还是通过工农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农业都为工业和其它行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业税收大约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40%,是当时国家的财政支柱。

    吴菊介绍,根据1958年制定的农业税条例,全国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5%,各地依情况不同略有差异。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按照农作物常年产量的7%征收,同时还征收相当于农业税20%的“农业税附加”,用于村级组织运转和五保户供养,农民的总税负是8.4%。

    数据表明,50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从1950年的39%降至1979年的5.5%。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当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至1%。

    吴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等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国财政收入也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78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132亿元,而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为21715亿元,增长了近20倍。可以说,国家现在已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农业进行扶持。

    害怕农资价格猛涨

    “农业税及附加取消后,农业的收益提高是明显的。”但王森也不无担忧地说,“不过这几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也挺大的,如果与前些年相比,算纯收入账的话,增加的并没有那么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过去差不多。”他举例说,化肥、机收机种等价格都涨了一倍多,尿素原来每50公斤是56元,现在涨到了120多元(每吨合2400多元,远高于1650元的限价),所以政府减负带来的收入在相当大程度上被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吞噬了。

    银河证券的李国洪向记者表示,这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的确很大,比较明显的是化肥。其中既有化肥成本上升的原因,也有油价过高导致一些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肥的企业退出,引起供应不足形成的原因。他分析,每年在春耕和秋耕季节化肥价格总是大幅上涨,这明显存在很大的季节性因素,主要是农民居住分散且受制于农时的紧迫性,通常不得不接受较高的农资价格。

    他认为,对季节性因素导致的价格大幅波动,政府应加大干预力度,特别应利用经济手段抑制投机。目前政府虽然建立了化肥淡季储备制度,但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也没有很好的执行相关政策。因此,在旺季到来时,没有足够的化肥供应市场,难以有效地平抑价格。

    不过从趋势上讲,在化肥市场已经放开的情况下,单纯限制化肥价格是难以真正奏效的,必须建立新的化肥市场监管运行机制。

  农民收入仍然很低

    王森还提到,尽管取消农业税、增加补贴等措施实施后农民收入有了增加,但总体仍然是很低的,而且目前对农民收入统计中存在一些水分。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对农民收入的统计可能存在高估现象。这可能与目前的政绩评价体系有关,如果农民收入每年不以某个速度上升,当地政府不仅“面子上过不去”,更会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

    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农民自己对自己的收入可能存在低估的现象。比如在我们对农民收入的统计中,树粗了,猪大了,尽管没有出售换回现金,但都要统计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中。农民自己由于没有现金的增加,所以通常情况下不会将这些估算到自己的收入中。

    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过低是不可否认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1-9月份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每月平均劳动报酬为1219元,一年为14628元。而北京市今年1-11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即达到了16148元,平均每月为1468元。

    目前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包括取消农业税、增加补贴。业内人士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之路是提高农业的竞争力,目前要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的优势。特别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走深加工之路,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出口深加工产品为主。   记者 王维波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中国立法机关表决决定农业税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2000-2023 桑梓网 保留所有权利。
    皖ICP备2000042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602201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