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桑梓文库 | 中国名人 | 锦绣中华 | 同学录 | 教育频道 | 图片中心 | 桑梓下载 | 留言桑梓 | | ||
|
||
|
||||||
国务院印发科学素质纲要 重点面向四类人群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3 | ||||||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科学素质纲要》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通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配合上述行动计划,重点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要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亮点解读 《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时期。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对纲要亮点进行了权威解读。 1公民是主体政府负要责 ●纲要原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现状政府在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资源分散、缺乏协调整合的问题。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渠道和方式都较为缺乏,公民参与科技教育普及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解读实施《纲要》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群众的自发行为,而是政府、社会和全体公民都来参与和推动的一场广泛的社会行动。公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政府在《纲要》实施中起领导和推动作用,负有主要责任;社会各方面应共同为公民提升科学素质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渠道。 2建设小康社会先从观念入手 ●纲要原文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现状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解读只有使坚持科学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意识,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科学素质内容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在内容上的重点,体现了《科学素质纲要》的时代特征。 3主抓四类人群提升全民素质 ●纲要原文“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现状我国青少年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农民享受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适龄劳动人口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科学管理。 ●解读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令人堪忧,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任务十分繁重。从国家及社会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客观条件和能力尚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要突出重点,未成年人和农民是重中之重。 4针对基础薄弱提出四项工程 ●纲要原文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 ●现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薄弱: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科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分配上存在着区域、城乡、人群之间的不平衡;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大、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解读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纲要》提出25项具体措施,旨在优化整合队伍、建立新的平台设施、集成国内外资源和信息、发挥媒体的优势、打造科普品牌,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5教育传播普及三方形成合力 ●纲要原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都获得很大发展,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三个方面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资源不能共享,影响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效益和效率。 ●解读《纲要》首次对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将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加以有效统筹、整合和集成,促进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和效率,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据新华社 ■专家观点 以科普之“水”涨科技之“船”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强调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将知识回馈社会 据新华社电 “最近,叶笃正先生提出要以科普之‘水’涨科技之‘船’。《纲要》的制定和发布实施,就是涨人民群众科学素质之水,扬科学精神之帆,行科技创新的大船。”在国务院印发《科学素质纲要》之际,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科学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 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是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摆到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从整体上大幅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成熟时机。”周光召说。 周光召表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而社会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又有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通过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树立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就能够有力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科技工作者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较多、又是直接从事科技工作的群体,有义务、有责任将科技知识回馈社会。”周光召在谈到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时说。 科技工作者成绩考查要联系科普成果 他认为,那种认为“科普是小儿科,没有科研成果的人才去做科普”的观念需要转变,“今后,考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成绩,不仅要看他的科研成果,还要看他是否面向公众开展了科学普及和传播活动。” “科技工作者应当为实施《纲要》贡献力量。”周光召表示,科技工作者除做好本职工作,还应以撰写科普文章、举办科学讲座、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等多种方式和形式参与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实践中去。 此外,周光召表示,科技工作者作为全体公民中的一部分,应带头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近年来,学术界少数人发生的不端行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缺失。 ■新闻背景 提高科学素质是各国共识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行动计划。 美国科学促进会从1985年起制定了一项面向未来70多年,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2061计划”,提出了到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回归时,美国公民人人具有科学素质的目标。 为了实现在20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知识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实体的目标,欧盟在2003年分别实施了“欧洲研究区”和“科学与社会”两大战略计划。 印度在《2003年科学技术政策》中进一步明确科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科学信息可以传达给每一个印度公民。加拿大、韩国等国政府在制定21世纪初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时,也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专家建议 公民如何参与科学素质行动 广大公众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那么公众应该如何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呢? 有关专家指出,公民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科学素质对于自身生活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渠道有:参观科普场馆、参加科普活动、关注与自身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事件和科学技术发展、主动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等等。公民还应该自觉地应用科学技术知识、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处理日常事务,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自觉抵御伪科学和愚昧迷信的能力。 专家表示,家长要注意培养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同时,未成年人对于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接受能力较强,应积极帮助成年人提高享受新技术成果的能力。 |
||||||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国务院工作要点:改革公务员 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