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七七事变”70周年:不忘国耻 面向未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等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7 20:45:59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图为驻守北平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新华社发

    卢沟桥畔响起的侵略者的枪声,唤起了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沿着老一辈的步伐继续“长征”,使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苦难和屈辱,中华儿女史无前例的团结与抗争,是中国人关于7月7日这一天的记忆。

    1937年的7月7日,日军攻打北平郊外的卢沟桥,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史称“七七事变”。

    整整70载岁月过去,亲历者和见证者多已离世。然而,这段历史并没有随着岁月远去,而是作为民族成长中至关重要的经历,永远地留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中。

    人们在这里走进的是一段血色记忆: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失落日兵一名”,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守的宛平城内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立即向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阵地发起进攻。

    ——8日,中共中央通电呼吁全国抗战。由于守军出乎意料地顽强抵抗,日军不得不暂时停止攻击,要求“谈判”。此后数天,又多次挑起战事,多次“谈判”。

    ——25日,天津港的又一批日本军用品开始昼夜不停地向北平郊外运送,而国民党冀察当局不仅没有在兵力占绝对优势时主动出击,甚至下令拆除了部分防御工事。

    ——27日,日军部署完毕后发动攻击。国民党29军如梦方醒誓死抵抗,一天之内伤亡超过5000人,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

    ——29日,北平、天津相继落入敌手,29军按蒋介石命令撤退至保定。

    平津一失,妄图称霸世界的日军,狂妄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七七事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重要爆发点。 >>全文

 七七事变70年:日本年轻人对本国侵略史不甚了解


“七七事变”的抗战老兵重返卢沟桥

    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记者 马杰 张舵)七月的骄阳下,9位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70年后重返一座历经沧桑的桥,缅怀历史,寄托哀思。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宛平城外,“卢沟晓月”碑亭前,9位年逾八旬的老兵在口号的指令下列队报数并行军礼。

    “一,二,三,……八,九! ”老人们洪亮的声音在卢沟桥上空回荡。 >>全文

“八百壮士”杨养正:绝不能忘记历史

    新华网重庆7月7日电(记者 张琴)“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93岁高龄的“八百壮士”杨养正说。

    住在重庆南岸区政府免费为其提供的一套120平方米的小区房内,“八百壮士”杨养正每天听广播、做治疗、聊闲天,生活平淡。而70年前,他和他的战友们却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 >>全文

马英九表示:没有“七七抗战”就没有台湾

    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 台北消息: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7日表示,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纪念日还是要纪念。他强调,没有“七七抗战”,就没有台湾。

    据台湾媒体报道,马英九当日来到新竹县湖口乡,参加退伍军人协会举办的纪念“七七抗战”集会,在谈及对民进党淡化处理“七七抗战”相关议题的看法时,作了上述表示。 >>全文
 

    7月6日,一位老人在卢沟桥上观看《为历史作证100展》展出的照片。当日,由摄影家张国通拍摄的《为历史作证100展》巡展在北京卢沟桥举行。展览由控诉篇、忏悔篇、警示篇的60块版面、200余幅图片、10多万中英文字构成。展览通过采访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幸存者和忏悔者,以确凿的证据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我们永世不忘:民众眼中的七七事变 

    纪念馆留言册上,无数的人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不朽!

    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不忘历史,更不要忘记那些死难的将士!

    世世代代不忘民族耻,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强盛做出贡献! >>全文

 新闻背景:七七卢沟桥事变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7月7日夜,在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的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中国驻军奋起还击,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全文

 “七七事变”唤起全民族奋起

    中国人民一刻也没有放弃过抵抗。

    侵略者的屠刀挥得越高,中华民族的反抗就越强烈。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成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号角。>>全文

 

    “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68年前的7月7日,朱自清以“这一天”为题,写下这段激情洋溢的文字。

    70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起点。

    卢沟桥畔响起的侵略者的枪声,唤起了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全文

 

    “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成为日后改变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防大学副校长许志功教授说。  

    从“七七事变”全民奋起开始,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文


图为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新华社发

 “七七事变”70年:挺身担大义 砥柱傲中流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日烽火在全国燃起,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最终取得彻底胜利。

    “在这场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抵御侵略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说。 >>全文

 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援

 韩永利:中国的抗战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战

 在国家生死存亡危难关头 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出通电。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著名的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正确道路。 >>全文

 经过抗日战争烽火洗礼,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面对“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集中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以一部《论持久战》理清人们的模糊认识,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方向。

    叶笃初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原则性、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为抗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全文


    1937年7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北平。驻守北平的国民党第29军奋起抵抗。图为北平市昌平南口火车站门前等待开赴前线的中国士兵。新华社发

    7月5日,从重庆专程来京的88岁的张可宗(右一)和河南来的88岁的赵金典(左一)等原第29军老兵、“七七事变”亲历者在一起回忆当年抗战情景。当日,几位经历“七七事变”的老兵陆续抵京,准备参加7月7日在卢沟桥举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纪念活动。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七七事变”70年:为了正义与和平的纪念

    70年过去了,但卢沟桥畔响起的枪声仍能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历史时刻的沉重与悲壮。

    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的梅汝璈法官曾写下这样的话:“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今天和未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纪念过去? >>全文

 铭记教训:团结起来,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住中日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用民族大义团结促进国民党合作抗日。”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刘庭华说。

    尽管此后国民党在合作的态度上始终摇摆,但卢沟桥上奋起抗击的枪声,却警醒了千百万中国人,四万万同胞纷纷放下手中的锄头、工具、钢笔,前仆后继,共赴国难。>>全文

 开创未来:切实反思,友好关乎双方福祉

    和平,是两国人民理性反思后共同的呼声;友好,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土居健郎30多年前曾出版过一本研究日本人心理构造的书,书中把“懊悔与遗憾”“受迫害感”列为日本人典型的心理表现。

    “也许正是这种心理,让战败国日本的一些朝野人士,心中不情愿进行反思,漠视中日人民长期以来的友好往来。”步平在《评〈读卖新闻〉对日本战争责任的检视》一文中写道。 >>全文


    7月5日,亲身经历过“七七事变”的6位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村的老人与附近卢沟桥第一小学的孩子们,来到宛平城旁的卢沟桥上,将点燃的红烛摆放成“70”字样,悼念为抗战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表达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自强不息的心愿。2007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 新华社记者 张旭 摄

 短评:否认历史 害莫大焉

    纪念“七七事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为了未来永远和平。中日两国有两千多年交流的历史,其间,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进步。

    纪念“七七事变”,是为了保留一段真实的历史,在缅怀那场战争中逝去的许许多多无辜生灵和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战士的同时,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和“发展是硬道理”,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使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文

 七七事变70年: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回忆峥嵘岁月
 “七七事变”见证者卢沟桥上口述历史 
 
“七七事变”70年:侵华战争文物的“诉说”

    7月4日,“七七事变”亲历者郭忠福老人指着宛平城城墙上的弹孔,为北京卢沟桥一小的孩子们讲述历史。 当日,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村6名亲历过“七七事变”的老人组成义务讲解队。他们将在卢沟桥、宛平城和抗战纪念雕塑园为国内外参观者进行义务讲解。 新华社发(汝涛 摄)

    老人和孩子们一起抚摸着卢沟桥上深深的车辙印、抚摸着弹痕累累的宛平城墙、抚摸着昂首屹立的石狮,仰望着高高耸立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追忆着当年、展望着明天。

    郑福来老人特意为参加纪念活动的青少年写了首勉励诗:

    “惨痛的历史一幕幕浮现在我心中,我要把过去沉痛的故事讲给你们听,让你们知道老一辈经过的伤痛。老一辈为了无云的天空,为了大地一片红,付出多少煎熬、付出多么大的牺牲。让你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关心祖国的昌盛,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沿着老一辈的步伐继续长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