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反击“辱华”,海外华人在行动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3 22:56:23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资料图片 纽约华人抗议美国电视台歪曲报道鼠肉事件(图片来源:金羊网) 新华网专稿:近些年来,国外一些媒体恶意抹黑华人事件时有发生,海外华人处在这些事件的风口浪尖,他们如何反击国外某些势力的抹黑、“辱华”言行?请看本网记者发回的报道。 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解雇辱华电台节目主持人 德国:用法律反击“诬蔑” 郑清是在德工作多年、正规注册的中国记者。在前不久一次德方组织外国记者参观西门子某涡轮厂的活动中,一个德方工作人员指着郑清手中的相机半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用来窃取我们的技术的吧。” 这种缺乏幽默和友善的“玩笑”,几乎成为近期德国人和中国人谈话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这一切,大多源自号称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明镜》周刊的一篇报道。这篇长达14页名为“黄色间谍”的封面文章,让在德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一些在德华人已明确表示,准备拿起法律武器,向德国的主流媒体发起反击。 在德生活了19年的周坚是预备起诉《明镜》周刊的主要华人代表。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并不新鲜,然而《明镜》周刊用词之恶,用意之毒,无人能出其右。所有阅读过《明镜》周刊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误以为所有在德中国人都有间谍嫌疑,这使得很多华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周坚告诉记者,他在最近一次乘火车的途中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即有身边的德国人带着嘲讽的语气问他,电脑里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感觉像二战时期的犹太人,”周坚说。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所所长桑德施耐德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到德国媒体近来频频刊发反华不实报道时表示,在多年前,德国以及欧洲有一种对中国普遍的乐观狂想,以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巨大的经济蛋糕,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但现在人们发现,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还是一个竞争者。桑德施耐德说,中国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不过这个问题在发展中的日本和韩国也曾出现,这只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特定阶段。 然而,德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复杂国情了解甚少。因此,德国媒体利用中国煽动情绪扩大影响力,成了家常便饭。“中国企业剽窃德国汽车外观设计”,“中国军方利用黑客袭击政府网站”等刺眼的报道不时出现在报端。 德国杂志《明镜》封面上,一个黄色面孔的人从幕后向外窥探,封面故事标题颇为抢眼:“黄色间谍”。(资料图片) 然而这一次《明镜》周刊的报道还是超出了大多数在德华人的忍耐底线。法律武器也许是德国华人所能想到的在这个所谓“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的国家维护权利最有效的办法。德国基本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而《明镜》周刊不仅侮辱伤害了每一个华人的尊严和感情,更有煽动种族歧视的重大嫌疑,”周坚说。而司法诉讼,注定是最艰难、却可能是最有力的还击方式。 由于打过一场漫长艰难的经济官司,周坚对德国的法律诉讼程序有较好的了解。原本学医的他又通过网络在复旦大学进修法律专业,因此不仅具备强烈的维权意识,更具备维权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周坚告诉记者,目前诉讼仍然在筹备阶段,还在物色精通德国法律并且愿意为华人维权的律师。在一审的诉讼经费上,目前也不存在大的问题。 周坚还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翻译了《明镜》周刊这篇长篇报道,并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了原文的造句结构、措辞口吻等,让不懂德文的华人以及国内的读者了解《明镜》如何歪曲中伤华人。此外,由他领导的法律维权小组还发放了“寻人启事”,寻找《明镜》周刊报道中所刊登照片中的在德中国留学生和游客。周坚表示,这些照片不仅侵犯了这些中国人的肖像权,更通过上下文暗示他们是“间谍”,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如果能找到这些人,起诉《明镜》周刊的胜算将大大提高。 周坚说,他们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这是一场为争取华人尊严和权利的战争,即使一审败诉,他们也会争取再次上诉。即使耗时多年,他们也会坚持不懈。 “其实诉讼的结果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的中国人已经不再是沉睡的阿Q,幻想着友好善良的西方人士挺身而出,”周坚说,“中国人有勇气、有权利问西方讨人权。” (本网驻柏林记者金晶) 美国:沟通比“上街”有效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产品的负面报道充斥美国各大媒体。美国有股热衷于“抹黑中国”的势力,他们把“中国制造”作为主要攻击对象,把北京奥运作为“陪绑”,并向多个方面延伸,企图达到妖魔化中国的目的。 “谎话说千遍就成了真理”。此话似乎再次得到印证。“抹黑中国”行动在慢慢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产品的看法。在抹黑行动最猖獗的时候,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信心一度动摇。 美国有股热衷于“抹黑中国”的势力,他们把“中国制造”作为主要攻击对象。(图片来源:金羊网) 美国许多华人华侨是靠“中国制造”谋生的,肆意抹黑“中国制造”无异于砸他们的饭碗。但奇怪的是,从表面上看,居住在洛杉矶的几十万华人对此反应冷淡,既没有群情激愤,更没有抗议示威,平静的生活似乎没有激起任何涟漪。当地一名华文媒体记者说,华人正在酣睡,不用锥子狠扎恐怕醒不过来。 但经过本报记者调查,许多美国华人华侨正在不声不响地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 记者认识的一位王女士几年前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全家人一直是中国商品的忠实用户。最近她的美国丈夫受媒体宣传影响,规定家里以后不能再买中国商品。但王女士购物时仍然专挑“中国制造”,丈夫回家后,一气之下把王女士买的东西全扔了。但第二天,王女士又去买了同样的“中国制造”。于是一场维护“中国制造”的“家庭大战”展开了。 王女士说,有次丈夫刷牙时使劲过度弄断了牙刷柄,把腮帮子捅出了血。因为牙刷是中国制造,从此她丈夫便认为中国商品质量不行。现在他从媒体看到大量诋毁中国商品的报道后,“失去了理智”,要把家里的中国商品全部清除。王女士说:“谁都明白,美国有人出于政治目的诋毁中国商品,这些人不讲道理我管不了,但我不能让我老公也不讲道理。” 在美国,像王女士这样默默无闻维护中国商品的华人有很多,他们表面上没有过激反应,但却像河中的鸭子,脚下在不停地使劲。 美中企业家商会主席孙文铁对本报记者说:“从商业角度看,美国华人华侨是很务实的,他们正在脚踏实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心里清楚,如果过于情绪化,煽动民族情绪,只能使事情复杂化。美国媒体抹黑中国商品是把过多的政治因素掺进了经贸纷争,如果华人华侨也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正好中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的圈套。” 辱华图片(图片来源:金羊网)) 孙文铁说:“尽管遭到抹黑,但中国商品在整体上不会受太大影响,因为中美经贸经历了几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受了各种考验。‘中国制造’使美国人受益良多,多数美国人不仅喜欢和了解中国商品,而且离不开中国商品。从积极方面看,经过这场‘抹黑’风波后,中国商品存在的问题将会被纠正,今后在设计、生产、标准化等方面将更加精益求精,所以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孙文铁指出,对抹黑行为进行反击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交流和沟通。目前,美中企业家商会等组织正在与美国方面进行多方联络,通过座谈会、商务交流会和推介会等各种方式,客观宣传中国商品。在交流中,许多美国商界人士纷纷表示,他们对中国商品的信心并没有减弱,反对美国有人用政治问题来干扰美中经贸关系。他们说,美中两国只有合作才能双赢,如果对抗,两败俱伤。可见,沟通和交流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远比上街喊口号更有效。 在加州某大学任教的一位华裔学者说,华人华侨起身维护“中国制造”十分必要,但同时也应从自身堵住漏洞,防止授人以柄。 这位学者说,美国媒体似乎随时都可找到攻击中国的借口,因为总会有人有意无意地在向他们提供“炮弹”。 这位学者举一个例子:最近美国等西方国家攻击中国食品不安全,并由此质疑中国在明年北京奥运举行期间能否向各国运动员提供安全食品。很快,中国有媒体报道说,中国将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奥运食品安全,其中一条措施是专门为各国运动员饲养绝对安全的“奥运猪”。这条消息在美国播出后产生了负面效应,一时成为笑谈。 这位学者指出,面对西方反华势力发起的一阵阵妖魔化攻势,中国要知己知彼地进行反击。“知彼”,就是识破反华势力的阴谋和企图,并予以揭露批驳;“知己”就是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并予以改进,不要授人以柄。 (本网驻洛杉矶记者于大波) 新西兰:维护尊严有理有节 目前,华人华侨占新西兰人口近4%,成为多元社会的重要部分,但华人遭遇歧视与偏见的现象时有发生。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华人社团在面对歧视时更多地采取了抗争行动,有理、有据、有组织地进行反击。当地一位侨领说,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应有的尊严。 今年年初,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基督城发生一起典型的华人华侨社团抗议媒体偏见的事件。2月28日,当地主流英文报纸《新闻报》头版头条以《中国学生,最大的骗子》为题,报道中国留学生在林肯大学频繁抄袭、作弊的情况,该报翌日继续刊文《欺骗是中华文化认可的一部分》。 文章发表后,当地华人教育协会和留学生团体前往《新闻报》交涉,要求该报就报道中不实的部分和存在明显歧视倾向的标题予以道歉,结果受到敷衍接待;随后,基督城的19个华裔及亚裔社团联合发表抗议信,并组成协调组,连续同《新闻报》交涉,要求正式道歉。随后,19个华裔及亚裔社团代表在《新闻报》总部同该报总编辑谈判,《新闻报》最终不得不同意正式道歉。 时任基督城中华协会会长的冯一飞先生组织了这次抗议活动。冯一飞说,在解决这次事件中,当地华人华侨社团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有理、有节,依法维护华人华侨的权益和声誉。这次事件中的《新闻报》作为主流媒体,明显存在报道偏颇,有失客观,对华社和中国留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和伤害。基督城各华人华侨和亚裔社团统一行动,在协调组中增加了律师、大学教授和当地“白人”对华友好人士。交涉过程中,依循西方国家的法律机制和惯常做法,严格依法办事,不提过分要求,不感情用事,最终取得良好的结果。 二、紧密依靠中国使馆。整个事件过程中,协调组不断同中国驻新西兰使馆通报情况和计划,听取建议,力争从大局出发,为当地华人华侨长远发展着想,防止消极结果。 三、及时劝阻防止中国学生的过激行动。事情发生后,林肯大学和当地坎特伯雷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打算递交言辞激烈的抗议信,并举行示威游行,协调组经过充分磋商后,同当地中国留学生组织积极沟通,认为要防止激烈的言辞和行动,做到争权利、不斗气,使局势始终朝着对华人华侨有利的方向发展。 经过华人华侨的努力,这起风波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提升了华社在当地社会的形象。 此后,在新西兰的大学里还接连发生了两起涉及华人的事件。今年4月24日,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维多利亚大学学生会会刊登了一篇文章,把“中国人”指为“我们应提防的五类物种之一”,把中国人与蝎子、毒蛇等并列。文章发表后,维多利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团体和惠灵顿华人华侨社团提出抗议,中国使馆也向维多利亚大学表达关注。在压力之下,该刊物作了道歉。 不久前,新西兰梅西大学校刊的封面文章刊登了中国已故领导人毛泽东身着女装的一幅漫画,引起该校中国留学生不满,并发起抗议。在对方拒不道歉的情况下,部分中国留学生在校园内举行游行示威。 两起校园涉华事件在华人华侨社团中引发了讨论。一位旅新华人学者认为,华人华侨要自强自律,通过切实的努力,有利、有理地维护自身合法正当权益和声誉,赢得所在国人民的尊敬和接纳。(本网驻惠灵顿记者夏文辉)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