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医改新方案拟明年初出台 “补需方”大势已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半月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5 22:52:10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2007年已接近尾声,万众瞩目的医改方案却千呼万唤始终没有出来。半月谈记者从卫生部获悉,医改新方案拟明年初出台。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新方案中,“补需方”(需方:患者)大势已定,目前已上报医改协调小组。

  中国医改之路可谓坎坷多变。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承认,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这份报告一下子将医改推上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

  医疗体制需要改革,医改的成败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改成什么样才算成功?2006年9月,国务院14个部委(后增加至16个部委)联合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任双组长,中国式医疗改革方案制定工作正式进入起草阶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这次大会让医改的方向得以明确: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

  为集思广益、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007年1月,医改协调小组委托数家海内外非政府研究机构独立研究设计医改方案。截至5月末,医改协调小组共选择了包括北大、复旦、北师大、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等8家海内外独立机构起草的医改方案,并接受专家评测。测评结果非常出人意料,由于有6套方案“临阵倒戈”,使得主张“政府主导”(政府投钱给公立医院,维护其公益性,政府免费或部分免费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和“市场主导”(政府应减少对医疗服务提供领域的直接干预,向各种资本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政府作为医疗筹资的主体,通过医保成为强有力的谈判者,向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并建立相应的以市场和谈判为基础的价格决定机制和费用支付制度)的方案比例成了1.5:6.5(其中北大方案一半主张政府主导,一半主张市场主导),大部分方案倾向于引入市场机制。6月,在8套方案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制定的第9套方案。

  业内专家透露,方案的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利益之争。与卫生相关的部门多达十几个,如此多的部门共同讨论医改,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就成了关键。新方案的公布时间一拖再拖,充分证明了协调难度之大。

  2007年7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2007年在79个城市试点,2010年覆盖全国。这意味着政府新增的医疗卫生支出将主要用于补贴居民医疗保险账户,医疗服务的提供将更为市场化。

  2007年9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政府委托部分国内外机构就医改进行了定型的可行性研究,也设立了网站征询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但“最后提出来的,只能是一个方案”。

  十七大报告为医改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2007年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分别在南昌、天津召开有关医改的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参加此次会议。会上讨论的医改方案文本,是融合了几份专家意见稿的内容形成的一套新版本,概括为“一个目标、两项制度、四大体系、八项机制”。“一个目标”即“建立基本医疗制度”;“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项机制”即医疗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筹资投入、监管机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和立法保障等;“两项制度”即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这一框架始终坚持强调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

  卫生部长陈竺曾公开阐释过自己的“一个大厦,四梁八柱”理论:如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座大厦,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以及药物供应体系则是这座大厦的大梁,八项机制是大厦的支柱。

  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透露:医改方案最早在年底出台,将会提交2008年“两会”讨论。既然“补需方”的大方向已定,相信方案的最终出台为时不远,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苏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