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国人太在意外国人怎么看中国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青年参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7 23:49:00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近一年来关于中国产品质量方面的报道很多。一位在纽约的中国朋友对我说:“我觉得很没面子。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企业为了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美国人会怎么看我们?” 朋友的想法其实很有代表性。我们常常很在意外国人怎么看我们,外国媒体怎么写我们。他们说我们好时,我们觉得面子十足;他们说我们不好时,我们不是觉得丢了面子,心里有些自卑,就是觉得他们有偏见,变得怒气冲天。 很多到中国的外国人常被国人问到他们怎样看中国、中国人和奥运会等。如果答案只是单纯的“好”,就很好办。如果在“好”后面还有“但是”,就有些棘手。聪明人很快能看出提问者眼睛里的期待,于是拣好听的说;不聪明的人胆敢说出不中听的话,常会被冠以“敌视中国”或“不了解中国”的帽子。 在山东青岛办英文学校的美国人凯尔·考德威尔,说他已学会了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我问他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他不肯回答,并说:“我必须非常小心,因为我要在中国做生意。” 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就更敏感了。例如,同样是关于上海华联受污染药品的报道,天涯网上对转载《南方周末》文章的回帖,都是批评华联的贪婪和中国药品安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对同一问题的报道,就招来了一些愤怒的读者留言。署名为Phoenix的读者写到:“我相信我的祖国自己能处理好。你们外国人就少插手了。”一位署名为Eric的读者说:“《华尔街日报》新闻采编的标准依据是什么?每次看它的新闻,总是充斥了诋毁和污蔑及猜疑,希望新闻主管部门能重视该媒体在中国的发行。” 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这些报道起码能起到告知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作用,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像驼鸟一样把头扎进沙子里,宁愿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把面子看得比自己同胞(也可能是自己)的温饱和性命更重要? 一位朋友2006年底在北京地铁上,看到一位老年女乞丐在车厢里挨个儿向乘客要钱,开始没有人在意,直到她走到一位外国人的面前。一位北京大妈破口大骂:“你怎么能跟外国人要饭,你这不是丢中国人的脸吗?”我坐纽约地铁经常有人走来走去要钱,从没有人觉得这些乞丐就丢了美国人的脸。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 我见过的最“叫绝”的一份帖子,是针对《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央电视台新楼设计的一篇报道。一位署名为titans的读者写到,中国综合国力已经世界第三了,“老的电视塔让国外人看了,还以为北京政权在对外说谎呢。依据我的建议,在北京市生活的人的工资不能低于6000元,否则就全部迁到河北去生活,因为他们的衣着住房有损中国人形象。”我不知道这个帖子是调侃还是认真,但无论如何,它对“外国人会怎么看”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描绘得很形象。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简单说几个原因,算是抛砖引玉。 第一是在中国人观念里,国家、政府和个人紧密相连,批评一个就是批评全体中国人。虽然私下里(甚至在网上公开地)我们对政府政策和官员也常有批评和抱怨,但一旦这种批评来自国外,很多人就会跳起来,要竭力维护政府(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脸面。 第二是长期的贫穷和外国入侵的苦难记忆,使我们时不时产生一种受害者心态和不安全感。听到不同意见和批评就容易面红耳赤,认为人家不是有偏见,就是妒嫉中国的成就,再就是害怕中国强大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弱国心态。中国人绝对有理由为过去30年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但骄傲的同时,我们可不可以心里更踏实一点,更多一点自信?用不着非逼着人家说你好。这才是强国心态。 第三是中国人对媒体独立性这个概念有很深的怀疑。同时,很多中国读者对经济类媒体与企业间的关系也持怀疑态度。上周,读者对《华尔街日报》上关于平安保险增发新股的文章的反应,就很有代表性。大多数读者留言指责两位记者在为平安做“托儿”,我很诧异。别的媒体我不知道,但我们报社对记者行为规范有很严格的要求。每人每年必须签一份《利益冲突声明》,严格禁止记者买卖自己报道公司的股票,直接或间接接受略有价值的礼品。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记者和报道的独立性。 我不是说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没有偏颇之处。确实有些媒体就诸如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和贸易逆差等话题大作文章,我每次看到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主持人Lou Dobbs说“共产党中国”,就彷佛回到冷战年代,立马换频道,但这类报道属于少数。整体来说,美国主流媒体还是很讲道德原则,也很负责的(我属于美国人所称的“新闻上瘾者”,最喜欢看新闻频道。我看CNN的时间应该比别的频道都多,只是不看那一个节目)。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期望西方主流媒体只报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对同时产生的问题轻描淡写甚至不报,因为这不符合媒体的报道原则。他们对自己国内的问题报得更多。 注:作者为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曾任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和驻泰国、阿富汗记者。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 袁莉)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