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民俗学者:我国有20多个民族过清明节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 20:47:43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新华社沈阳3月26日专电(记者魏运亨)民俗学者说,在我国有20多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是基本内容,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域各民族的清明节仍是多姿多彩。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说,与西方人比较,东方人、特别是中国的汉民族,祖先观念非常浓厚。这恐怕与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有关,也与儒家思想观念有关。因此,两千多年来,在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乌丙安教授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北方的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南方的壮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乌丙安说,清明节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汉族相比,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更隆重、更有味。 比如,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蒿,洗净切细后,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春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风筝、踢球、植树等健身娱乐和环境保护等习俗。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