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华时评:“重祭轻养”之风应坚决摒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6 21:10:38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新华网南宁4月6日电(记者 张周来)清明节期间,广西一位年近七旬的母亲随儿子回老家扫墓,心生诸多感慨。老人两个儿子先后各自分家独立,老伴去世后,两个儿子谁也没有提出照顾老母亲,大儿子除了每月给点伙食费之外,平时不愿见面,甚至几个月都不打电话问候老人。孤独的老人忍不住哭诉:“清明节他们也知道要回去扫墓祭祖,可平时为什么不能对我好一点呢?”

    记者发现,近年来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些人表面上每年清明节大张旗鼓地回乡扫墓祭祖,追思逝者先人,但对身边的父母却不闻不问,有的甚至恶语相向、虐待老人,这些行为损害了家庭和谐,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与清明祭扫的本意相去甚远。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在传统的清明节里,祭祖扫墓、追念先人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尽孝的感情,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孝道、重视感恩的道德情怀。但祭扫追念的最终目的在于践行美德并发扬光大,这正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道德根基。

    “重祭轻养”之风应该坚决摒弃。厚葬不如厚养,清明节祭祀固然可以表达对祖宗的崇敬和追思,但更重要的是对活着的长者尽敬老赡养之道,多一些关怀和体恤。唯有如此,才能尽量减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才能建立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形成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恩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近年来道德力量的回归、道德的重建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清明节的真正意义也应当受到重视。最近郑州市就在一些中小学校里开设了“清明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受、理解和传承其中的内涵精髓。要使更多的人重视和真正理解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必须从现在做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