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老外眼中的“另一个中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7 21:40:06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几位美国游客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观游览(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为迎接奥运盛事,北京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交通轨道集体亮相;现代化场馆拔地而起;数万盆花卉从郊区涌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做出这一切努力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值此奥运之际,老外们陆续来到中国,他们眼里的北京和中国又是什么样呢?

    两位外国游客站在北京天坛公园内祈福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从偏见到好评

    奥运前夕,记者在北京采访的几位老外恰巧都是欧洲人,而且都是第一次来中国。总体而言,他们对中国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如上海很繁华,北京的城市环境清洁有序,中国人开放、热情、友好。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采访到的外国游客们都是亲身感受中国后才作此好评的,来之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微乎其微,甚至是抱着“探索神秘国度”的心态而来。他们对中国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感到惊讶。

    这些老外们来中国前通常会做一些“功课”,比如纪录片或是媒体报道,但展现的中国形象绝不能说是积极的。一名瑞士游客说,他所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的媒体报道大多与“污染和人权”挂钩。来北京之后他很惊讶,觉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都不错。

    应该看到的是,国外媒体(至少是欧美媒体)对于中国民众的实际生活报道并不充分。这或许是西方媒体更倾向于批评报道、更关注冲突和负面报道的特点使然,但隐含其中的还有利益分歧、文化观念差别、以及历史偏见。

    在一些老外眼里,中国发展迅速,甚至是太迅速。一位在比利时交通部门工作的先生非常惊叹于北京的轨道建设速度。他举例说,比利时安特卫普市曾花费了5年时间铺设一段5千米的铁路,“不论什么事情,总是反复论证,不断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而搁置,然后再提出论证,结果什么工作也没有完成。”

        难理解“走后门”

    当然,赞誉之外,老外们对一些细节之处也颇有微词。比如随地吐痰、不排队、闯红灯等现象。当然,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奥运前夕的北京已经有所改观,但来中国的老外不可能仅限于北京游览。虽然抱怨这些问题的老外都会加上一句,“北京的情况要好得多”,但倡导文明风尚显然不应仅限于首都或仅为了奥运。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个不会常待中国的外国人而言,北京乃至中国的形象,往往会因一件小事而定格。一位来自比利时的女士说,她在光华路一家看起来很高档的餐厅吃饭时,发现大堂展示的鱼缸中有死鱼,她说“我立即感到不舒服,不放心在这里吃鱼。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用死鱼做菜,即使没有,鱼缸里的那些活鱼也是不健康的。”

    另一些外国游客则感到购物很困难,“因为标签上的价格往往不是真实价格”,这些来自欧洲的游客并不擅长“砍价”,即使砍价后买到东西,他们心里也觉得不踏实。

    一位游客告诉记者他感到最惊讶的一件事,“我们去河南少林寺看功夫表演,导游领着我们从标有‘Exit(出口)’的地方进入了表演大厅。当我们坐好后,进口处的门开了,一大堆人涌了进来。”原来,导游和守门人关系熟,便带着他们先从出口进场了。

    尽管享受到“优先入场”待遇,老外们仍是难以理解,并不领情。这看起来有些死板,但另一方面体现出他们对于规则和秩序的尊敬:出口绝不能作为入口使用。红灯绝对不能过马路,商品标价和实际价格应该一致,也是同理。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