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专家建议手写春联让春联“活”起来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12 21:50:25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资料图片 新华网天津2月11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庚寅迎虎虎虎生威,新春贺岁岁岁平安”“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都要贴上一副春联。民俗专家表示,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0多年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咏春节的《元日》。诗中所咏的“桃符”就是古代春联的前身。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红艳艳的春联,给新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多贴在家具上。 春联成为中国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但遗憾的是,现在的春联都是机器流水作业的产物,缺乏文化内涵。王来华建议,春联一年就贴这一次,公众最好亲自手写或者找别人代写,让春联“活”起来。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