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桑梓文库 | 中国名人 | 锦绣中华 | 同学录 | 教育频道 | 图片中心 | 桑梓下载 | 留言桑梓 | | ||
|
||
|
||||||
我党历史上的书记处 | ||||||
当当网上优惠购买正版 《我党历史上的书记处》 | ||||||
点击阅读关于《我党历史上的书记处》的更多精彩内容 | ||||||
作者:李海文 著作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30 | ||||||
我党成立80多年来,中央机构几经变化。最初,中央只设由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后来设立了中央政治局。到上世纪30年代,中央设立了书记处,1966年8月停止工作。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又恢复了中央书记处。那么中央书记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与中央政治局是什么关系?这要先了解我党中央机构的变化,这个变化与党的发展紧密相关。
■以古时职级很低的"书记"作为党中央最高领导的称谓 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人员少,事务少,中央只设由三人组成的中央局,负责人称为"书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87页)"书记"在古时指官府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职级很低。党的二大、三大、四大,虽然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但中央机构仍是中央局,负责人称委员长,到四大时改称总书记。委员长或总书记"总理各级党务",既是决策机关,也负责日常工作。 ■党的五大首次将决策机关与日常工作机关分开 1927年5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前夜召开五大时,我党发展为5万多人,成了一个大党。中央机关仅有中央局已不足以有效地领导全党。在代表大会上,第一次选举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将决策机关与负责日常工作的机关第一次分为两个机构。大会通过的党章对新成立的中央政治局以及政治局常委、总书记的职责做了规定:政治局是决策机关,常委处理日常工作,总书记是常委之一,既领导决策机关也领导负责日常工作的机关。 不久,中共中央搬到上海,常委分散在各地领导斗争,因严重的白色恐怖,不能自由来往于上海,11月中央成立组织局,负责日常工作,组织局主任先是罗亦农,后是周恩来。这与当时苏联联共(布)的机构分有政治局、组织局是一致的。组织局的职权同后来成立的书记处的职权是一样的。 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沿用五大的惯例,仍是政治局决策,常委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从常委中选举总书记一人。随着全国各个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常委分散到各个根据地担任第一把手。此时,各个根据地均受到敌人的包围、"围剿",难以召开常委会,党中央领导力量显得有些薄弱。 ■初设中央书记处的确切时间,尚待进一步查考 1931年6月,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很快叛变。因白色恐怖,党中央几次身处险境,领导人员几经变化。1933年初,党中央迁入江西苏区。当时全国各苏区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30万人,党员也达30万人。仅一个总书记难以领导这样一个大党,中央书记处应运而生。 中央书记处成立的确切时间,目前尚无法查考清楚。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时,因将装文件的担子挑错了,中共中央的会议记录、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的报告,都留在了苏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敌人大肆"围剿",根据地丢失,环境险恶,项英下令将中央留下的文件全部烧毁,不留片纸。按理说,共产国际的档案会保存着书记处成立时间的根据。从建党到1934年6月前,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一直保持电讯联系,共产国际会保存有中国共产党给国际的报告。但这部分档案现在尚未公开。 现在能见到的材料最早是1934年召开的五中全会,当时选举的中央书记处成员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等。这是从这些同志填的干部表格中佐证出的。见诸文件的是,1935年1月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中有:"政治局更认为过去书记处与政治局自己对于军委领导是非常不够的","书记处的所有同志,在这方面应该负更多的责任,因为有些重要的决定或战略计划是经过书记处批准的。"由此可见,书记处最晚在五中全会时成立。书记处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既然书记处不止一个人,那么就应有一个总书记。遵义会议前是博古,遵义会议后是张闻天。长征到延安之后,书记处权力比较大了。1943年3月,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任主席。没有用总书记这个称谓,用的是主席。 虽然中央书记处组成人员不断变动,但是这个机构一直存在。 ■毛泽东一直认为,七大选出的书记处最得力,得心应手
1945年4月召开的七大,选举了书记处。党章还规定设主席:"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并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中央政治局"是党的中央指导机关,指导党的一切工作。""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决议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与中央书记处主席。"毛泽东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这年毛泽东52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既领导决策,又亲自负责日常工作的领导。 大会结束后,政治局委员分散在全国各地领导战争和建设,工作繁重,不能经常到党中央所在地开会。七大选举的书记处成员有5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他们基本都住在一起(或在延安,或在西柏坡,或在北京),只有1947年春到1948年春一年的时间里分为两地。他们经常在一起开会讨论、研究党务、国是,是党中央的中枢,人们称他们为"五大书记"。五大书记统管,非常得力,保证了战争的迅速胜利。毛泽东一直认为,七大选出的书记处最得力,得心应手。 ■八大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分开 1956年9月召开八大。八大的党章规定选举总书记一人。"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并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总书记一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主席、副主席、总书记组成常委。(毛泽东:《关于中共中央设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12页。)常委是党的核心领导。毛泽东说:"我们这样一个大党,这样一个大国,为了国家安全、党的安全,恐怕还是多几个人好。" 此时的总书记与五大时不同,五大时的总书记是党的最高领导,而八大时最高领导是党中央主席。 八大党章对主席、副主席的规定与七大不同,八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同时是中央政治局的主席和副主席。"七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与中央书记处主席",而八大没有规定他们是中央书记处的主席、副主席。这样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就真正分开了,决策机关与领导日常工作的机关就分开了。中央书记处有很大的权力,如副主席周恩来任总理的国务院要接受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书记处的权力高于政治局委员,甚至副主席。 毛泽东这样安排自有道理,他说:我们这些人,包括我一个,总司令一个,少奇同志半个,就是跑跑龙套工作的。他要培养邓小平,因而让邓小平先任中央秘书长,后任书记处书记。 ■邓小平起初不愿当总书记 邓小平于1954年任党中央秘书长,副秘书长有多位。当时几乎天天开秘书长会议,讨论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毛泽东有一次召集秘书长会议,说得很明确:你们是干事的,对外一律用中央名义,不用秘书长、副秘书长名义。 酝酿八大中央名单时,邓小平表示不愿意做总书记,怕不顺。邓小平所说"不顺",一是和刘少奇不顺。刘是副主席,是接班人。二是和周恩来不顺。刘少奇与周恩来同岁,比邓小平大6岁。他们的党龄、资历、威望都在邓小平之上。毛泽东做邓小平和中央同志的工作,讲得很风趣:"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央的秘书长。"他明确提出:"还要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人数可能要多几个,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做工作之后,小平接受了。 八大选出的总书记是邓小平。邓小平比毛泽东小11岁,即52岁,和毛泽东在开七大时的年龄一样。书记处成员没有像毛泽东预想的那么多,仅有10个人。书记处成员有:邓小平、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候补书记为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 ■书记处的同志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还灵通 邓小平曾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承送。毛泽东不同意,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中央的事由你们做,发文用中央的名义。凡是党政军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报告、文件都要先送书记处。一般问题,书记处讨论决定,即可下达、执行。重大问题,书记处先拿意见再报中央常委讨论、决定。 书记处在讨论国务院的工作时,因周恩来要参加,总是就着周恩来的时间。据查,副主席只有周恩来经常出席书记处会议。 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不都在北京,因要主持地方大政工作,非重要会议一般不来京。所以政治局不能经常召开全体会议。而书记处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经常每周开会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书记处的同志最早听到毛泽东的声音,知道中央的决策,反而比一些政治局的同志消息更灵通。 书记处成员中,彭真协助邓小平负责全面工作;王稼祥兼任中央联络部部长,负责外事;谭震林负责农业;谭政是总政主任,负责军队干部;黄克诚是参谋长;李雪峰负责工业。 从1956年到"文革"前夕,书记处人员几经变化,有出有进,后来又增补了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陆定一,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副总理罗瑞卿,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叶剑英元帅。从这张名单可看出书记处之重要。到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时,中央书记处成员有:邓小平、王稼祥、李富春、李先念、叶剑英、谭震林、康生、陶铸、李雪峰。候补书记是刘澜涛、胡乔木。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书记处很快就停止工作。1980年,根据邓小平提议,重新设立书记处 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虽然书记处增补了谢富治、刘宁一两位,但是因邓小平受到批评,书记处很快就停止工作。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已有新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书记处的趋势。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多是搞意识形态工作的,如康生、陈伯达等,各中央局派一副书记或常委参加。李雪峰等书记处成员都不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可能毛泽东已估计到中央书记处将不再工作。那么,书记处的这些同志放在哪儿呢?进入政治局。于是,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谭震林、陶铸、叶剑英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李雪峰、谢富治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过了14年,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根据邓小平提议,会议"决定恢复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所决定并在十年间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常工作机构,并且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2年召开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决定中国共产党不再设主席、副主席。从此,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职务。但是,中央政治局仍是决策机关,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中央书记处仍负责党、政、军的日常工作。(李海文/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
||||||
著作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著作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