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衰退三年 ●寻求全球金融协调
●金融资产缩水一半 ●虚拟经济危机间歇暴发
●八大产业受创严重 ●美元霸权负面影响加大
●世界金融体系将演绎大变局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
经济学家樊纲 |
经济学家成思危 |
“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 |
经济学家郎咸平 |
经济学家林毅夫 |
举世瞩目的G20金融峰会日前在伦敦召开。4月也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两周年的一个时点,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由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序幕。 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全面升级,记者便开始更多地参加相关会议论坛,走访各类机构,发出采访提纲、调查问卷,听取被访者对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和危机后全球金融大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到2009年3月底,记者通过各种方式采访国内国际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80余家,采访经济学家、金融专家、机构负责人100余位。其中包括世界银行、纽约交易所等国际财经机构负责人,美国前白宫预算管理办公室、欧盟理事会官员和经济学家,亚洲国家包括中国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经济学家,等等。 记者收集、分类、梳理他们的分析和预期,以占多数的观点为核心,综合出全球金融发展的七大趋势。
全球经济将经历三年衰退滞缓期
记者通过采访和援引海外机构的调查统计,全球100余位经济学家中有60%认为经济衰退将从2008年10月开始持续两年,此后有一年滞缓期(stagnation),全球经济处于一种衰退后的“停滞”“休眠”状态,2012年出现缓慢的恢复性上行;另有30%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将持续衰退3到5年,滞缓期有5年。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表示,二战后美国经历了10次经济衰退。最近的两次衰退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衰退期均为8个月。而美国最著名的衰退是1929年8月至1933年3月的“大萧条”,那次衰退持续了43个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由他的助手给记者的回复表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经济将进入较长时间的衰退,但是不会崩溃。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亚洲不会发生类似于1998年的金融危机,目前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最大危险可能不是金融领域而是实体经济。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表示,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实体经济并向其他主要工业国家蔓延,亚洲将自2009年全面开始切实感受到外来需求降低给经济带来的痛楚。
全球金融资产将缩水一半
2008年10月,记者开始收集全球知名机构和经济学家对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业的分析和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构和经济学家悲观预期总体上升。据判断,全球金融资产总量(包括所有银行存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将缩水一半。记者综合亚洲开发银行、日本日兴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总共调查近50家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商业银行,得出的一个预期是,全球整个银行业将会经历2到3年的寒冬期,而全球银行业坏账将呈现近30年来最高水平。美国、欧洲中小银行将在2009年里成批倒下,境况相对较好的亚洲国家的商业银行的坏账也将在2009年下半年有所抬头。 记者采访包括纽约美国证券交易所、高盛、中国金融公司等50家机构的专家,65%的分析人士认为自2009年始全球股市将低位震荡两年。专家们认为,由于全球股票市场提前反映经济基本面,自2007年以来已先后下行比较大的深度,而且最悲观的预期也已经在2008年第四季度形成,未来全球股市大面积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经济学家的另一个预期是,中国股市最先爬出但震荡最大。他们认为,A股市场或在2009年下半年可能出现新一轮上涨,但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的影响,领先世界爬起的中国股市在以后的走势中将呈现最大的震荡。对于未来三年中国股市的走势,经济学家的判断是,2009年股市仍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震荡有可能加剧,2010和2011年则可望维持较小震荡中逐步上涨的势头。
八大实体经济遭受深度破坏
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美国、欧盟的机构和经济学家判断,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在2008年底进入以实体经济衰退为特征的下半场。 经济学家们总的判断是,根据国际67个行业分类,全球8大行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破坏最深,按破坏深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房地产、汽车、贸易、钢铁、运输、粮食、能源、IT。 国际机构预期,此轮金融危机危及实体经济的表现有三:第一,流动性短缺危机席卷了世界有关国家的主要金融机构并波及到了金融体系之外,首当其冲的是各国中小企业。第二,实力雄厚的巨型企业受影响也很大。许多巨型企业有自己的金融机构,自有资金也很充裕,但这些企业多数依靠外部融资来扩大自身规模,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许多企业都是金融机构的控股公司,但大多数金融机构由于流动性短缺而自身难保,就需要回流一部分资金,这必然会对企业产生影响。
危机后将确立全球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回顾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的救市情状可以发现,基本上是一国或区域性的行动,同时救市措施也较为单一,主要是向金融机构注资、回购股票等方式。此次金融危机中救市与过去相比呈现出诸多特点:政府起主导作用、各国有了更多的沟通与协商、区域和全球联动救市、国际机构IMF也罕见地参与了救市。特别是各国政府主要推出了注资、减税、降息、投资、银行国有化、产业振兴计划等六种救市措施。 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EO多诺霍等人士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应总结联合救市的程序、时间、方式等,讨论成立类似于“全球金融市场应急协作委员会”的机构。10多位经济学家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应设立常态化的“全球金融稳定工作组”,“工作组”设在联合国。“全球金融稳定工作组”旨在确保救市参与者和各国监管机构集中注意力,紧跟经济(金融)危机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形势,推动信息共享,加强彼此交流,提高政府间协商决策的效率。 根据预期,就像G20金融峰会,将来的“全球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也会是以全球范围内的多方参加的会议为主要形式,来讨论和决定将来救市的时间、方式、分工等。
过度虚拟将主导21世纪金融危机
经济学家预期,虽然各国正在用尽全力化解危机,但由于美欧主导下的过度虚拟经济积累甚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籍一次行动而全部消肿。可以断言,在21世纪,过度虚拟经济将不时(每隔五到十年)会给世界人们带来或大或小的麻烦。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披露的数据,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合计达到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在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即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据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进一步膨胀。
美元一币独大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加大
中国、印度的一些经济学家表示,美国用自己几乎无成本印制的美元来换取国外廉价的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或者并购国外的战略性企业。 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O大卫·沃尔克的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一起统计,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这几乎与全球GDP相当。一位经济学家表示,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债权国不能让美国破产,否则某些债权国自己也会因此破产。换句话说,美元和美国的债务已经绑架了世界。 经济学家们认为,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暴涨,全球通胀迅速恶化的根源。经济学家们预期,金融危机后的五年内,美元仍将制造危机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导致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暴涨。全球流动性过剩将造成三种情况,一是资产价格上升,泡沫形成;二是CPI上升,通货膨胀;三是二者兼而有之。中国近几年先是房地产价格和股价猛烈上升,到2007年7月,通货膨胀率达到5.6%,CPI超过温和通货膨胀,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结构性通胀——核心物价指数很低,所以是结构性的、输入性的。 中国、印度的一些经济学家表示,未来数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多数是证券资本,如果发生大量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股市可能将剧烈波动,部分国家可能爆发金融危机。
未来20年世界金融体系演绎大变局
经济学家们对金融危机后的世界金融体系充满了期待,他们认为应该从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世界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逐步重建一个新的框架。 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2008年10月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期,金融危机之后,欧元7年内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到2015年,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王者地位将被欧元取代。 不过,全球多数经济学家总体不认为美元作为参照货币的地位将在很短时间内受到彻底颠覆。他们认为,货币转变需要很长的过程,美元将依然保持优势地位但是处在多种主要货币体系中,欧元将是美元在今后15年至20年的竞争对手。 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中国有关机构组织了一项系统的研究。研究回顾了过去近40年来世界7种主要货币的国际化走势,试图总结出一些一般性规律,并借此来预测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的前景。根据推测,人民币未来15年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国际性货币。 笔者采访近20位中国、印度、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和货币专家,他们中的一半以上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联储等进行了尖锐批评和指责,并提出改造这些机构的理由和方案。他们预期,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内,目前的国际金融组织将接受系统性改组,而真正代表全球利益的“世界央行”应早日建立。中国和印度的几位经济学家表示,在金融危机之后,应该及时积极地将IMF改造成全球中央银行;重建联合国体系,使之成为政治和经济谈判的场所,以便于把世界主要地区的金融活动和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