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易中天:我本亲民学者,并非“大众情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闻午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11 0:43:16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易中天会靠在央视“品三国”而红得发紫。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他也受到学界和传媒的指责。“反易”人士最主要的质疑是:历史应该如何被讲述?易中天“名利双收”对于在书斋中踏实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不公平?日前,央视《百家讲坛》专门邀请了央视体育部名嘴张斌就上述问题对易中天进行了现场“拷问”。

如此成名没有公道?

回应:这个结果不是我策划出来的,有些学者可能就希望在家里面埋头治学,过一种安安静静的书斋生活。

拷问背景:易中天成名后,其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汉代风云人物”讲座二月结集出版,首印即达15万册。易中天的《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帝国的惆怅》等著作更是不断被再版。这时有媒体在采访易中天时提出了“你现在这样大红大紫,大赚其钱,对于在书斋中默默做学问的其他历史学者是否是一种不公平”的问题。

一集节目“备课”五天

张斌:您是1947年出生,年近花甲成名有什么感受?

易中天:成名不是本来目的。我做的工作是文学、史学、哲学,人文学科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类的幸福。你是为他们的幸福服务的,那你该不该把你的学术研究成果交出来呢,交给大家呢?

张斌:您为了一集节目大概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易中天:一集大概需要5天的准备时间。案头工作包括看书,思考,结构,写成文字。我每一集是把全文写出来的。

张斌:这5天什么都不能干,就为了电视上不到一小时的节目?

易中天:所有无关的事都不能做。各种史书必须重读,《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都是纪传体的史书,他的特点就是同一个事件的记录可能分散到好多人的传里面,在谈这一个事件的时候,必须把相关所有的人的传都要看一遍,如果对这个传,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要把相关不同的解释都找来。然后你把这个事情弄清楚以后,然后你才能选一个主题,写成一个六七千字的文稿。

“这样问我很不公平”

张斌:在我来看,坚持用传统方法研究历史的人可能没获得您的这些荣誉,你觉得是不是庆幸自己赶上一个很特殊的历史背景?

易中天:是。我对那些坚持认为自己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觉得在这个事情中媒体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作用,老在想挑唆我们来吸引眼球。

张斌:您放心,我敢保证您今天所说的话不会被断章取义。

易中天:对,我最害怕的就是媒体断章取义。有媒体问我,说你利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现在是又有名,又有利,又有那么多的“粉丝”,“粉丝”当中还有那么多的漂亮美眉……你现在风光无限,你想过那些默默无闻,在书房,在书斋,在图书馆里做研究、查资料的那些学者吗?你觉得这样公平吗?我是不敢得罪媒体的,我其实对媒体这个问题很愤怒。

张斌:今天让你得罪一下。

易中天:对,今天我豁出去了。我想反问一句,媒体这样问我公平吗?第一,这个结果不是我策划出来的,我只不过做了我想做,大家又表示认同的事情,剩下的那些收获是意料之外的,不是我的初衷。第二,媒体有没有问过那些学者?他们感到了不公平吗?他们可能就希望在家里面埋头治学,过一种安安静静的书斋生活,他不愿意像我这样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然后还得赔着笑脸……这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这种问题是故意设计出来的。

把三国人物当成隔壁邻居

张斌: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强烈愿望让别人了解我?

易中天:1994-1995年,那个时代大概从1988年开始,在出版上就出现学术著作出版难的现象,因为购买和阅读学术著作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为了出一本自己的著作去找赞助,去弄课题费,或者从自己有限的收入当中挤出一点钱来出,然后印个几百册送给同行,好友。当时我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觉得这种出版它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得出结论是,应该为当下正在生活着的人们服务,应该换一条路走,我当时就写了品读中国这个书系。

张斌:可能学者当中有在自己的书斋中苦读,苦做,苦修,也有像您这样看来非常风光的学者。您自己更愿意选择的学者的道路和类型是什么?

易中天:我想可以用这四个字来表述,叫“亲民学者”———亲近民众的学者。这是我的初衷,但现在一不小心就弄成了“大众情人”。

张斌:那您觉得“亲民学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易中天:“亲民学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认为你是自己的一个邻居、亲戚、朋友、熟人。他不觉得你和他之间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也更不会觉得你是高高在上。而且我品《汉代风云人物》也好,品三国也好,做的工作都是这样一个事———把历史人物全部还原为普通人,和所有的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希望让我的观众们看历史人物就像看他邻居一样。

脱鞋示范斯文扫地?

回应:斯文扫地倒没有。用木偶或动画示范也可把这个事情说清楚。

拷问背景:在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时,易中天讲到“灌夫因避席的原因在丞相田虫分的婚宴上闹酒”。那么“避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让观众理解得更透彻,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然后脱下鞋子示范汉朝“避席”的礼仪动作。对此,一些学者和他的朋友认为他这样亲自示范有失学者身份。另外,对易中天大量引用现代词汇的“说书”式的讲座方法,一些人则评论为“误人子弟”和“满嘴跑火车”。

示范“避席”引起争议

张斌:您当时给大家做“避席”的示范,只有在首播中才能看到,重播时就没有了。我看到这一幕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就是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而且我也了解到,播出之后,您一再坚持在重播时把这个镜头拿下,您受到谁的影响了?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拿下?

易中天:当时我们考虑是技术问题,实际上应该用一个木偶人,或者是用动画来示范,同样可以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或者让一个演员来做。主讲人来做是不是合适?有争议,我现在的态度就是但凡有争议的问题,先搁置起来,想在今后有充裕时间的时候,慢慢讲,把它说清楚了。

张斌:争议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的?

易中天:有各种形式,打电话的,有写信的,有向记者发表谈话的,也有在网上发帖子的。

张斌:会说您斯文扫地吗?易中天:斯文扫地倒没有。

讲座被指“误人子弟”

易中天:但是说“误人子弟”是有的,还有“信口开河”啊,“胡说八道”啊,“满嘴跑火车”啊。

张斌:一般是来自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还是来自您的同事?同道?同行?

易中天:什么人都有,比如说有一位老先生,好像是研究科学技术的,他还给我画了一张气象图,以证明诸葛亮借东风是很科学的。这个我就没办法解释,因为诸葛亮借东风是子虚乌有的,史无记载的,它不是一个事实,你画多少图也不能说明问题啊。

张斌:您认可这样对您的评价吗?

易中天:一个节目播出来以后,所有的观众都有权利品头论足,说三道四。这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张斌:有没有相反的意见对您有所触动?或者自我怀疑是不是真有点误人子弟?是否应该严谨一点?像您说录三国人物的时候,有一些无法确认的历史事件,您先不要谈。

易中天:提醒的意义是有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热心观众指出了节目当中比如口误或者是看走眼了,念错了字,说错了出处,这类的情况我能够改的马上就改。还有一些意见我不一定接受,但是我也认同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能够兼顾的兼顾一下。至于学术观点不同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报特约记者|马多思|文

易中天精彩语录

●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

●哪有说大侠用斧头的,或者是两把铁锤,这不成体统。所以说剑是很高贵的。

●削藩是要削的,但是不是像你晁错这样急吼吼的。晁错说:“那不管啦,削之亦反,不削亦反!”那我们就搞他一下!结果两个人一看,还真反哪!

●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刘邦想“对啊,这个时候不能骂韩信哪,这个时候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继续骂:“混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当就当个真齐王,干吗当假的呀!”

●我要是把衣服让给别人穿,那是“以身相许”。

●诺,相当于现在的OK。

●刘邦:“当将军还不行,那就让他当大将军!”萧何:“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