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新书《张爱玲<色•戒>》揭露文坛隐秘往事 | |
作者:干琛艳 文章来源:新闻午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9 23:31:17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李安电影《色·戒》海报 李安的电影《色·戒》内地热映在即。作家出版社趁热打铁,推出新书《张爱玲〈色·戒〉》,揭秘小说内幕。短短万余字的小说,何以耗去作者二十多年的光阴,又为何令她反常地与人打起了笔仗?《色·戒》的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是谁?该书作者蔡登山亲赴上海寻找当年“刺丁案”的历史现场,并查阅了法庭审讯笔录。不但为读者还原了历史真相,也探究了张爱玲的隐秘心曲。 构思到发表历经25年 据蔡登山的材料印证,张爱玲写作《色·戒》耗费了整整25年。1978年4月11日,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自序中说,《色·戒》是在1953年开始构思的。1983年,皇冠版《惘然记》推出,张爱玲又在序中谈到《色·戒》、《相见欢》和《浮花浪蕊》:“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因此《色·戒》在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了二十五个寒暑。而张爱玲提及“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也就意味着小说确有原型存在。 为作品难得打起笔仗 张爱玲还曾为《色·戒》打过笔仗?蔡登山告诉读者,事情就发生在小说发表后近半年后。1978年10月1日,作家张系国以“域外人”的笔名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了《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评〈色·戒〉》,在文末这么说:“作家如果故意标新立异,特意发掘不道德的题材,也许反而会毁了自己。至少我认为,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暧昧的歌颂———是绝对不值得写的。因为过去的生活背景,张爱玲女士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尤其应该特别小心谨慎,勿引人误会,以免成为盛名之瑕。”一贯不太搭理批评的张爱玲,面对如此严厉的指责,终于在11月27日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一文,予以强烈反驳。 这是张爱玲一生中唯一参与过的两次笔仗之一。“汉奸”之说,实在是张爱玲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蔡登山认为,张爱玲迟迟不愿发表《色·戒》,就是因为她曾因感情问题被舆论安上“女汉奸”的罪名,这使她对“汉奸”的指责极为敏感。“《色.戒》的敏感题材容易在敏感时刻成为敏感话题,所以她对小说一改再改,一拖再拖。” 从恋人处得小说材料 张爱玲为文加以辩白,在文章开头便提及,“这故事的来历说来话长,有些材料不在手边,以后再谈。”似乎刻意避开故事来源的问题。1988年,她在《续集》的《自序》里,说起当年的论战时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被逼写出来的。不少读者硬是分不清作者和作品人物的关系,往往混为一谈……最近又有人说,《色·戒》的女主角确有其人……当年敌伪特务斗争的内幕,哪里轮得到我们这种平常百姓知道底细?” 据“张学”研究者多方考证,《色·戒》被指向于1939年郑苹如沪上刺杀汪伪特工重要头目丁默村的真实事件,但当时张爱玲正在香港大学念书,可能根本未曾听闻此事。她的材料得之于何处? 香港学者兼影评家陈辉扬认为,《色·戒》的材料来自张爱玲的恋人。“郑苹如谋刺丁默村一案的种种细节,只有深知汪伪政府内情的人才能为张爱玲细说始末。何况,他们在相处的日子里,常是‘连朝语不息’。”而张爱玲的恋人曾是汪伪特工七十六号的座上宾,作为知情者,他断无不卖弄这一话题的道理。“张爱玲拒绝承认材料得之于此,是由于后来恋人的背叛,深深伤害到她。”(干琛艳) 链接:“郑苹如刺丁案”始末
《良友》封面上的郑苹如 郑苹如,浙江兰溪人,1918年生。其父亲郑钺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是国民党元老。郑苹如是他第二个女儿,从小聪明过人,善解人意,还学了一口流利的日语。抗战发生后,郑苹如毅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她加入“中统”,时年19岁,风姿绰约的她,是上海滩有名的美人。当时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良友》画报在1937年7月的130期就以她为封面女郎。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丁默村从昆明逃往上海日占区,组建了汪伪政权的特务机构“七十六号”特工总部,破坏抗战。重庆的国民党当局命令其特务机关不惜一切代价干掉丁默村。 郑苹如在民光中学读书时,丁默村曾担任中学校长,两人有师生之谊。丁默村以为郑苹如贪图他的权势,因此与他接近,他在她身上花钱如流水,事事依从,形影难分。 1939年12月21日,丁默村去沪西一个朋友处赴宴,打电话约了郑苹如。中统特务立即做好了中途截杀丁默村的计划。郑苹如在宴后提出去买大衣的要求,丁默村立即用自己的小轿车带她直奔西伯利亚皮货店。突然他从店内的玻璃镜内观察到有几个可疑的人正向自己靠近,立即知道已经陷入伏击圈,老奸巨猾的丁默村丢开郑苹如,自己叼上一根香烟,借掏打火机掏出一大把钞票,撒得满地都是。然后,他就猛地拉开店门冲了出去,立即钻进了自己的防弹汽车逃脱。 美人计未能杀死丁默村,却把郑苹如给暴露了。在审讯的过程中,郑苹如称自己不是“重庆的人”,“丁默村与我相好后,又别有所恋,我实不甘心,就用钱请人来打他”。丁默村原不想杀郑苹如,但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等都人一致主张非杀郑苹如不可。1940年2月,李士群瞒着丁默村,将郑苹如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郑苹如时年23岁。———摘自《张爱玲〈色·戒〉》 相关新闻:张爱玲佚文《天地人》出土 《书城》9月号披露发现经过 近日,张爱玲又一篇佚文《天地人》重见天日。这篇曾经刊登在1945年4月15日上海小报《光化日报》上,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王羽发现。据张爱玲研究专家、王羽的博士导师陈子善教授考证,该文“很可能是她(张爱玲)全盛时期在小报上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而近日出版的《书城》杂志9月号,刊登了《天地人》全文,并由王羽及导师陈子善分别撰文《与张爱玲不期而遇》、《张爱玲与小报———从〈天地人〉“出土”说起》,披露了该佚文发现的经过。 据王羽介绍,《天地人》刊登于1945年4月15日的上海小报《光化日报》上,由六则互不相干的速写杂感组成,长不过两百字,短则数十字,总共六百余字,酷似格言警句、幽默笑话。该文对中国文化、市民心理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精选的生活细节,集中进行了有节制的反思和讥讽,无不带有四两拨千金的思想力度。 陈子善也认为,《天地人》文章虽短,却举重若轻,以小见大,写出了“张爱玲独有的非常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感悟。”据他考证,《天地人》的出土,使张爱玲在小报上发表的作品增加至6篇,同时也使她发表作品的小报品种增加到了5种,“这再次提醒了我们,张爱玲与上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的关系非同一般”。 《天地人》摘录 ●精明人,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难得煨个鸡汤,也恨不得要那只鸡在汤里下蛋,一只一只生下来,称为“水铺蛋”。 ●有个外国太太带了小女儿乘车经过忆定盘路小菜场,指点道:“这就是市场,阿妈每天来买菜的地方。”小女孩东看西看,问道:“但是妈妈,黑市在哪里呢?” ●大出丧的音乐队,不知为什么总吹打着有一只调子叫做《甜蜜的再会》(SweetBye,Bye)。这亡人该是怎样讨厌的一个人呢———和他道别,是最甜蜜的事情。 ●一切食物,标榜“卫生”与“维他命”内,普通都很难吃,例如科学制造的酱油,果酱,还有一种“十字面包”,小圆面包上面涂着个糖质的白十字,一股医院的气味也许不过是心理作用罢。所以现在聪明的广告里也有“老法酱油”这样的句子了。 ●无灯之夜,从浴缸里爬出来听电话,蜡烛在浴室里,来不及拿,跌跌冲冲来到电话旁边,铃声停了。一路摸回去,刚走到电话与蜡烛之间,铃又响了起来。再摸回来,头撞在柜上。一接,是打错了的。待要砰地一声挂断它,震聋那边的耳朵,又摸不到电话机。摸索了半天,方才把耳机放还原处。 ●中国人过年,茶叶蛋,青菜,火盆里的炭塞,都用来代表元宝;在北方,饺子也算元宝;在宁波,蛤蜊也是元宝。眼里看到的,什么都像元宝,真是个财迷心窍的民族。 ●最近也有些性学专家,一来就很震动地质问读者:“宝塔的式样是像什么?玉蜀黍的式样是像什么?酒席上荷叶夹子的式样又像什么?”用弗洛德详梦的态度来观看人生,到处都是阴阳,就像法文的文法,手杖茶杯都有男女之别,这毛病,中国人从前好像倒是没有的。(转载自《书城》杂志9月号,原载1945年4月15日《光化日报》第2号第2版)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