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德国汉学家顾彬论中国作家 | |
作者:顾彬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7 13:21:44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鲁迅 他没有同时代人的幼稚。正是他与自己作品及与自己时代的保持距离构成了《呐喊》的现代性。这些小说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范例,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开端,其意义有三重性质:分别在于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和新的世界观领域。 老舍 直到今天,老舍仍然属于少数几位能敏锐地感受一个城市,创造出一种艺术形式去描绘它的作家之一。……老舍不仅仅将目光投向上层的一群,也在观察底层人物。他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个以闲适文化著称的城市中的人们:幽默,对于作家和对于城里的居民,它常常是那消泯了愤恨的一笑或微微一笑。 巴金 他的中文更多的是以一种情感冲击力为特征,而不在于对修辞的讲究。……巴金的巨大影响和无可逾越的成功还得益于另外两个源泉:他报导自身生活,把自身生活变成了文学;他善于营造抒情气氛和乐于使用对话的形式。 赵树理 在艺术上赵树理并不属于“五四传统”。他来自农村,操着农民的语言并且把自己看成他们的传声筒。他是一个用传统手法来糅合带韵散文的说书人。……他学习民间表达方法的天赋,令他无论如何也算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革新者。他的农民形象显著地区别于“五四”代表者。他强调的不是苦难,而是乡村中人的活力。 王安忆 王安忆作品中汇聚了很多文学潮流以及不同类型的影响,因而我们很难把她归于某一流派。但是女性意识应该是其作品中最显眼的主题。……王安忆的写作是神经质的,根本不能停笔。自1979年以来,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写出这么多值得严肃对待的作品。她就像是必须通过写作来摆脱某种梦魇,所以笔下始终在写同一样东西。 莫言 我们姑且确定:莫言改头换面地继承了1949年前的现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沈从文和鲁迅。他另外还借鉴了中国传统和西方的(后)现代叙事技巧。……此外,他似乎看过了大量的暴力电影和意大利式影片———这在他的同行们那里也一样。于是我们在这里对什么都能看到一点,后果就是,在阅读中会禁不住涌上这样的印象,即好像是些任意的刺激,而没有深入穿透材料。 余华 他所鼓吹的暴力的美学很可能得益于他同战后法国盛行的“新小说”的接触。一目了然的共同之处是那种对于客观事件的冷静、写实、耽于细节的描述。以《活着》为例,在某些方面,作者是从底层视角来重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然而,必须说到的是,对于大跃进的批判视角同1979年以来党的路线完全一致。 苏童 苏童的主人公们是作为已定型了的人物上上下下。生物性完全支配了他们,以致情节进程带有一种必然性,第一事件都是可以预料的。无论男女,生活仅仅演出于厕所和床铺之间。苏童追随着世界范围的“粪便和精液的艺术”潮流。在此以外,则又悄悄地潜入了程式化的东西。如:乡村是好的;女人是坏的而且是一切堕落的原因;邪恶以帮会黑手党的形式组织起来;一个多余的“闹鬼”故事和一个乏味的寻宝过程最终圆满地达成了这个印象:这里其实是为一部卖座影片编制电影脚本。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