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第一届当代文学批评家奖评选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9:48:09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为繁荣、激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事业,大型文学评论期刊《当代作家评论》等日前组织了“作家评选批评家”的中国第一届当代文学批评家奖评选。 知名作家莫言、贾平凹、舒婷、范小青、苏童、阿来、李洱、韩作荣、程永新等,以及《作家》《收获》《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刊物的代表担任评委。他们评选出南帆、陈思和、王尧、孙郁、洪治纲、谢有顺、陈晓明、蔡翔、张学昕、张新颖、吴俊、郜元宝等12位文学批评家。 在同期举行的“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上,与会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与批评”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肯定一批文学批评家对促进中国文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一些不良风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缺少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不碍世情不伤友情”“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严重丧失公信力、影响力”…… 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奖评委、《北京文学》名誉社长、《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主编章德宁尖锐指出:在社会公共领域,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的影响力已越来越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一些办刊人的认识有关,与市场压力有关,也与我们的批评环境有关,更与批评界的不良风气有关:缺少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所谓批评,不碍世情不伤友情,自甘平庸。原创精神缺失,生吞活剥,卖弄国外理论,严重脱离我国当代文学实际,把作家创作当成阐释自己理论的例子。缺少科学的治学精神,无暇关注具体文本,隔靴搔痒,不着边际。作品不看完就吹捧,使人生疑。文风充满八股气与书斋式的自语,干涩沉闷,呆板平淡,催人欲睡。至于那些毫无真诚可言的红包批评、人情批评,距真正的文学批评精神已相去甚远,文学批评丧失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影响力。 不仅如此,文学批评与创作的疏离状态也相当严重。知名文学批评家、西北大学教授杨乐生指出:有人说,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像火车的双轨。这话固然不错,但这双轨不能永远是并立而行,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相互提升的关系。有时两条轨需要碰在一个点上,要有点撞击,有点共鸣,有点互动。现在这条轨有问题,批评这条轨有些弱。要让火车平衡地走下去,批评之轨要强硬起来。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作家、批评家与文学期刊共同创造一个开放、自由、民主、善良、坦诚、充满大爱的文学环境,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文学界需要一批为纯正的艺术而写作的作家、批评家,一大批离功利远、离良知近的作家、批评家是文坛的希望所在。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