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什么说韩国曾是中国属国
作者:郭翔鹤  文章来源:郭翔鶴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29 15:02:36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汉刻像:蚩尤

 

    今天的韩国、朝鲜,已经是与中国完全分离的独立国家。但在漫长的中国史上,朝鲜半岛多次部分纳入中国版图,而在其作为属国的历史上,高丽民族仰慕、接受汉文化。汉字和汉典章制度,一度在朝鲜半岛沿袭上千年,这是铁的历史事实。
    朝鲜在明代给中国皇帝的表章中多次自称“箕子之国”,是华夏族历史上与其有通婚史,并有华夏人口迁入朝鲜半岛的明证。但是,有历史学家因此认为朝鲜半岛的主要民族——高丽民族(中国称朝鲜民族)就是汉人后裔,这是一种YY。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与汉藏语系完全不同。其次,近年来美国、中国多所高校采集的朝鲜半岛居民基因样本也显示,朝鲜人的主要基因突变类型是D—YAP,与汉族人的O—M175是完全不同的。
    按照韩国近年来宣称的“血缘史”,其最早的祖先是“蚩尤天皇”。虽然这一说法于史无征,但口传、传说,未必完全不可信。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和高丽民族初次接触,应该与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作战有关。
    在人类的幼年时期,各民族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后裔,同时试图消灭其它的部落。复旦大学的研究显示,中国华夏族基因从7000到8000年前间从非洲来到东亚,首先的居住地是甘肃天水附近,后来这支可能是传说中伏羲部落的人群的文明和武力发展提升后,通过炎黄部落战争实现了统一(灭万国),开始向东方扩张,最后定都在黄河流域(《千字文》中所说“都邑华夏——背邙面洛”,是准确的描述),占有中原,并和四夷作战,拓展生存空间。高丽人属于东夷(意为东边的弓箭手)部落,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蚩尤天皇”的后代,那么阿尔泰语系的蚩尤部落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汉藏语系的华夏部落逐出中原,开始向东北方向迁徙的。
    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根据高丽人自己的说法——传说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半岛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于《三国志(中国)》、《明一统志(中国)》、《盛京统志(中国)》、《魏书(中国)》、《三国遗事(朝鲜)》。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正史有所记载的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接触有:纣王之叔箕子入朝建立箕子朝鲜,燕国将军卫满进入朝鲜并定都平壤,推翻了箕子朝鲜。然而这些记载目前尚未得到更多的佐证。如果说朝鲜半岛在这一时期曾经有华夏政权,那华夏血统也并未成为主体,而且这类政权势力范围不会进入半岛南部。
    随后,在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亡卫满朝鲜,在半岛内设汉四郡(主要辖地为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中国王朝汉朝、公孙氏、曹魏和西晋对这一地区的先后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四世纪初晋朝陷于内乱,才被高句丽所取代。
    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主要势力是“三韩”,即古代(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三个民族部落辰韩,马韩,弁韩。目前,这3个部落的血统情况尚未得到确证,今日的高丽民族应该主要是他们的混血后裔。

 

   

    朝鲜半岛出土的石剑


    不过“朝鲜曾是汉朝领土”的说法也不准确,因为朝鲜自古以来属于中国东面的夷地,汉武帝在武力上征服了朝鲜半岛,只是使当地设立了行政机构而已,动用的官吏也应该类似于“土司”,行政系统也以当地人为主——这与汉王朝在西域的都护府是一个道理。汉王朝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其实是很宽松的,主要是利用民族政权防止东夷部落危害自身而已。实际上,到公元1世纪时,当地的部落已经开始试图摆脱控制,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三大政权:新罗(前57年-935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
    汉灭亡后,朝鲜当地民族政权高句丽逐渐崛起为半岛内霸主。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目前南北韩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在统一半岛北部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曹魏击败了高句丽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辽东太守公孙氏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中国曹魏政权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操死后24年,此时的曹魏皇帝为曹芳,由于皇帝年幼,主政的其实是曹爽与司马懿)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但是,这“三国”最初只是互相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几个大型部落国家。

 

    

    高句丽顽强地恢复了领土


    朝鲜半岛三国在经过200年左右的战争后,于公元553年初步确立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当隋文帝准备兴全中原之兵问罪时,高句丽王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处发现高句丽的使臣后,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隋丽战争遂爆发。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但由于隋炀帝的无能指挥,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人几乎全军覆没。613年和614年隋再次攻打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义反隋炀帝和高句丽诈降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取消。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唐初唐太宗贞观后期,大唐已空前强盛,东突厥也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酋长称号)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隋唐嘉话》在记录太宗征高丽战争的艰辛时说:高丽与靺羯合军,方四十里,太宗望之有惧色。江夏王进曰:“高丽倾国以抗王师,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帝不应。既合战,为贼所乘,殆将不振,还谓卫公曰:“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时江夏在侧,帝顾之,道宗具陈前言,帝怅然曰:“时匆遽不忆也。”驻跸之役,六军为高丽所乘,太宗命视黑旗——英公之麾也,候者告黑旗被围,帝大恐。须臾复曰围解,高丽哭声动山谷,勣军大胜,斩首数万,俘虏亦数万。

 

   

    高句丽骑士像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其故土北部目前主要在我国吉林省境内,高句丽王城遗迹亦在我国境内。在朝鲜半岛近代以来去中国化后,有一部分国民对这段历史耿耿于怀。
    不过,在整个唐代,高丽民族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和融入汉文化圈,其国民开始大规模使用汉姓,其上层开始通行汉字,不断派遣唐使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技术,民族实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高句丽王陵


    公元9世纪,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力已经消失,朝鲜半岛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随后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918年,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了他,并寻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们的支持(此时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经济势力都已远远胜过新罗政府),自己称王,改国号为“高丽”。王建立国后,采取了敌对后百济,但与新罗友好的策略。随后,王建于935年合并新罗,936年吞并后百济。统一朝鲜后三国后,王建自封天子,迁都于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
    在宋代,高丽与汉族王朝的直接接触是很少的,因为陆路已经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断。辽国的契丹人多次攻打高丽未成功,最后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朝鲜半岛的安宁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人入侵才告结束。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高丽皇室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其后蒙古数征高丽,进行掳掠,但仍对江华岛没有办法。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1258,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同意保留高丽的国家主权和传统文化,高丽首都则迁回开城。忽必烈即位后,高丽成为其藩属。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
高丽恭愍王执政期间,元朝统治面临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红巾起义军威胁,已经摇摇欲坠。而北方的红巾乱军曾两度试图攻占高丽,其中第二次入侵将平壤变成一片废墟,高丽人经过艰苦战斗,把乱军逐出了国境。此时吴王张士诚通过海路,不断与高丽王礼尚往来,试图联合高丽巩固政权。朱元璋将元朝宗室逐入大漠后,高丽正式将元朝年号改为明朝的“洪武”。甲辰,高丽国王遣礼部尚书洪尚载、监门卫上护军李夏生,奉表如金陵贺登极,仍谢恩。高丽使臣到达南京后,一方面“请封爵”,一方面上表盛赞朱元璋“文明迈舜,勇智迈汤”,要求以藩国礼,建立朝贡关系。
    朱元璋的想法和前代一样,让高丽继续称臣纳贡,而不是占领其领土。近读《朝鲜李朝实录》,看到朱元璋即位后下给恭愍王的诏书说:“大明皇帝致书高丽国王:自有宋失驭,天绝其祀。元非我类,天命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陨绝其命。华夷扰乱,十有八年。当群雄初起时,朕为淮右布衣,忽暴兵疾至,误入其中,见其无成,忧惧不宁,荷天之灵,授以文武,东渡江左。习养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间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于姑苏,南平闽越,勘定八蕃,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今年正月,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惟四夷未报,故修书遣使涉海洋入高丽,报王知之。昔我中国之君与高丽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宾,盖慕中国之风,为安生灵而已。天监其德,岂不永王高丽也哉!朕虽德不及中国之先哲王,使四夷怀之,然不可不使天下周知。”

 

   

    李成桂像


    然而,高丽国的国王并非对明朝完全臣服,依然对蒙古政权抱有幻想,1388年,高丽禑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高丽灭亡,朝鲜李朝正式开始。李成桂上台后,接受朱元璋赐的国号“朝鲜”(取其国在东方,朝日鲜明之意)。
    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从唐朝到高丽时期结束,朝鲜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一直用汉字。汉字是朝鲜上层贵族掌握的文字,为了便利社会下层书写的需要,李成桂的后代世宗大王李裪发明了朝鲜文字。李朝对中国采取尊重政策,抵制日本的侵略意图。1591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事件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援朝战争”。1618年,明朝和后金努尔哈赤政权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然而,朝鲜李朝一直对华夏王朝抱怀念之心,一方面私下称清廷为“虏廷”,清史为“虏使”,一方面称清国皇帝为“胡皇”。明朝灭亡之后,李朝一直沿用崇祯年号至日本入侵。近代中国风云激荡,加之满清200多年来的文化斩断政策,华夏民族逐渐放弃了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华夏人对儒学和国礼的守持,尚不如朝鲜、韩国和日本。高丽民族在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已经找不到千年来精神膜拜的对象,对中国这一历史上的宗主国日趋冷漠,两国关系更多地停留在贸易交往层面,文化层面以高丽民族现代文化影响中国年轻人为主。韩剧、韩国音乐、影星,成为中国年轻人追捧的对象。目前,韩国在外交上主要以依附美国为主,国民大多信仰基督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