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上 舍卒保帅
“知难而上,舍卒保帅”讲的是敢于迎着困难上,善于舍小保大。李嘉诚遇到棘手问题,能够知难而上、舍卒保帅,可谓一个胆识与谋略结合的大 商人。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业异军突起,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也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
也许,他应该在这个行业一心一意闯下去,将这个美称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
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心中的蓝图,岂是塑胶花所能包容?生产塑胶花,只是他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塑胶花的成功,滋长并坚定了他建立伟业的雄心。当然,他也不是草率摈弃塑胶业。在其后10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继续处领先地位,为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以千万元的资金。
李嘉诚不是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亦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机不待人的非常时期。
涉足地产,孕育心中有数月之久,塑胶花喜人的利润为他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香港百亿身家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可当时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庭中并不突出——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的前景。
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50年代末,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侠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有多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香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地急速发展,物业商喜笑颜开,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户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亦然。
李嘉诚曾多次构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任意摆布。
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酝酿胎动,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地产商?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由此可见,经商应该敢想。许多现实和成就便是由梦想开始,经过努力而达成的。
梦想可以是基础,可以是动力,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关键是切实而行。
李嘉诚进军地产业的壮举就是源自一个“异想天开”的心愿,由这个心愿所触动,进行踏踏实实的可行性研究,认准地产的广阔前景,毅然挺进。
此外,从这里我们得到启发,当我们扎实地看好一个行业的前景时,就应果断地进入。
不然,就会丧失先机。与此相应,当我们正从事的行业前景注定不妙时,应及时抽身。
而这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审时度势的火眼金睛。
李嘉诚虽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此作为出租物业。
李嘉诚最欣赏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置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中区“地王”宝座,拥有大量的物业。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资金再少,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飚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李嘉诚总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李嘉诚预测无误。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港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港元;住宅用地164.75港元。
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地,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
胸中始终有一个“全”字
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一个“全”字,这样才能办好事。80年代,李嘉诚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大型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李嘉诚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就是全局的整体表现。李嘉诚由此成为独标一帜的地产大王。
屋村使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名声鹊起,为他在香港地产界的地位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嘉诚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屋村是黄埔花园屋村。
1981年,李嘉诚就准备推出这一宏伟计划。
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的商业办公楼用地,应当补交地皮的差价。而当时正好是地产狂热的阶段,按协议的价格,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由于代价太大,李嘉诚不得不对此计划暂缓实施。
1983年,香港地产业出现低潮,李嘉诚立即抓住大好时机,与港府进行谈判。结果他仅用3.9亿港元就获得了商业住宅的开发权。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计划尚未实施,李嘉诚就取得一笔可观的价值。就此一点,可见他经商术的高明。
1984年9月2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订。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房地产界又大显神威。
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诚领导的和黄共投资数十亿港元兴建黄埔花园屋村。这样宏伟的屋村工程在香港地产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令在世界范围,它也足可称雄。
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完成以后,李嘉诚及和黄集团能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罕见。地产低潮补地价,地产转旺大兴土木,地产高潮出租楼宇(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这就是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之所在。
在香港,地盘是商业发展的先锋。兴建大型屋村最关键的困难,在于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
为此,李嘉诚总是胸怀全局,整天苦思冥想。1985年,李嘉诚收购港灯,其实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灯的地盘。
港灯的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与之毗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蚬壳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诚收购港灯后,想方设法将电厂迁往南丫岛。
这样,李嘉诚运筹帷幄,获得了两处可用于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盘。
1988年1月,全系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油库后,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李嘉诚又获得了两大屋村。
两大屋村最后盈利100多亿港元。
李嘉诚名副其实地“十年磨一剑”。成大事者,很多情况不能大急大躁,而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这就是李嘉诚的重要法宝。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就是如此,对它们的构想萌动于1978年李嘉诚着手收购和黄之时。之后,经过他长期耐心等待时机,用心策划,其间1985年收购港灯,使其构想向前迈了一大步,1988年方全面推出计划。
因此,人们称道“超人”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又不得不佩服他坚持不懈的耐心。
李嘉诚在地产界是一招比一招快,一连打了许多的漂亮仗。
无独有偶,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也历经10年之久。嘉湖山庄原名天水围屋村。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联合购得天水围的土地。
1979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组公司开发天水围。
华润占51%的公司股权,长实只占12.5%。
华润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建成一座可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市。
李嘉诚当时正为收购和记黄埔殚精竭虑,因此他无暇顾及天水围的开发工作,而整个开发计划,由华润主持。
可是,华润并没有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再加上它不懂得香港的商业秘诀,所以最终它的庞大计划在港府的介入下胎死腹中。华润灰心丧气,骑虎难下,公众股东也是一片哀叹声。
李嘉诚则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成竹在胸,不动声色,慢慢地收购了其他股东的股票。
经过10年马拉松式的吸股,到1988年,李嘉诚终于控得除华润外的49%股权。因李嘉诚曾与华润事先达成默契,所以士气大退的华润没有抛售股票。
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长实保证在天水围发展中,华润可获利7.52亿港元,并即付3/4即5.64亿港元给华润。
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占51%。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收入二者折中处理。
风险全部由长实承担,华润只等天上掉馅饼。俗话说:“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当然担风险者入放要高得多。
天水围全部工程分七期到1991年完成,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
仅仅第一期售楼,华润就已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的利润。以后六期,华润等于“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远在华润之上,更是不可估计。
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又是一箭三雕:其一是自己大赚特赚;其二是挽救了华润,并且使它坐收丰厚利润;其三是搞好了与中资的关系,因为华润正是国家外贸部驻港贸易集团公司。
1979年长实拥有地盘物业面积已超过置地,而实际价值却大有逊色。
置地的优势,是单位面积的价值高。
因此,到1986年1月,虽然长江全系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但长实市值仅为77.69亿港元,远远低于置地的市值(据估计置地市值是150亿港元)。
李嘉诚扬长避短,把发展重心放在土地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以此来取胜。
到1990年6月底,长实市值升至281.28亿港元,居香港上市地产公司之首。一直在香港地产业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16.31港元屈居第三位。
至此,李嘉诚彻底战败“地产巨子”让置地俯首称臣。
在与置地的争霸战中,李嘉诚充分运用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术。通过避实击虚,迂回作战而取胜。
香港传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卖市场上竞争的李嘉诚。其实,“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诚强大的经济实力。拍卖场上的李嘉诚,并没有财大气粗、盛气凌人的气势。
比如土地拍卖,李嘉诚认为不取此幅,以后还有他幅,目的都是发展地产赚钱,“不可持买古董的心理”。
因此,每次参加竞标,李嘉诚总是洞察先机,仔细研究分析,制定出夺标的最高价格,若超过此价,李嘉诚则毫不犹豫地果断退出。
有记者在采访中曾这样问李嘉诚:“都说您是拍卖场上‘擎天一指’,志在必得,出师必胜,可您有时为何还是中途退出?”李嘉诚幽默地说:“这是因为我心中有数,经商为的是利润不是为了竞争,如果有利可取就参与竞争,不然就要退出。你们没有看到我想举右手,就用左手用劲按住;想举左手,就用右手按住。”
耐心等待,搏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这是李嘉诚的经商诀窍。
而且李嘉诚从不炫耀自己,也从不自高自大。逞一时之气,不计后果,这不是李嘉诚的作风,而是某些赌徒的作风。假如碰到这种赌徒,李嘉诚就会退出,以成全对手的风头。李嘉诚说:“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甚至做成蚀本生意,倒不如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