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题:抓住“港校热”推进高教改革机不可失
记者 鹿永建
新华社14日报道,吉林省毕业生刘泽汀参加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面试后弃清华而南下香港。这消息对中国人心目中很神圣的清华大学不利。有几分残酷的是,高校招生今年出现“港校热”,此情此景多次出现。
香港8所大学今年在全国20个省份计划招生1000多名,而报名人数达到3万多。难怪有人称,香港高校吸引力超过了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
一些学生这样表达对港校的偏爱: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背景,与国际接轨非常紧密;老师全部是来自外国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水平和能力也都很强;教学硬件和奖学金都很有吸引力。
教育学者杨东平说,这些还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制度设计的不同才是本质的不同。从师资上来说,港大的老师是全球公开招聘,而我们的是代代相传。国内的优秀高校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他在香港校园里接触的一些内地学生,普遍感到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没有内地大学生常有的虚度感和厌学情绪。杨东平说,这让我想起上大学时的诸多困惑与不满足,二十年过去,很多情况依旧。
面对“港校热”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觉得:不过是千多学生,无伤大体;北大、清华仍然是考生趋之若鹜的高地。因此,对“香港高校的到来挑战的是内地整个高校体制”的说法一笑置之。这种结局并非不可能,毕竟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依然十分紧缺,是卖方市场。
另一种应对方式则是,把“港校热”所带来的事实、观念和感受的冲击,自觉转化成推动高校改革的新力量,把香港高等教育中诸多合理而先进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人格的尊重和创新精神的培育等,作为清流引进来,洗去我们高校华丽外衣下的积尘污垢,使之焕发出更强的活力和竞争力。
高招和高教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火车头,教育改革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育出有责任感、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关乎整个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乎我们能否在优秀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如此说来,抓住“港校热”推进高教改革,就不是两可的选项,而是必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