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愿“高考状元”喧嚣能够少些、再少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7 21:51:24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炒作高考状元风为何屡禁不止 国新绘 阅读提示 随着各省市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近来有关“高考状元”的消息又开始频繁见诸媒体。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高考状元”进行炒作的行为发表意见,希望停止此类宣传。2005年,教育部又发布了高考宣传“八不准”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各高校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有关部门再三重申,但“高考状元”的炒作之风仍不见停歇,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河北两中学 抢戴“理科状元”帽 本报石家庄6月26日电(记者李增辉)昨天,河北省考试院发布了“2007年高考一分一档表”,结束了23日起两所名牌中学关于高考“状元”的称号之争。 日前,河北省考试院公布了今年的高考成绩,衡水中学和保定一中便迫不及待发布了该校学生获得“河北省高考理科状元”、“河北高考成绩理科第一名”的信息,引起了社会关注。 据了解,河北省考试院的考生成绩公布后,衡水中学便对外发布信息,称某班一名学生以700分(不含优惠分)的优异成绩夺得省理科状元,同时配以该同学照片。同时,保定一中则在学校网站公布了该校一学生以708分荣获省理科第一名的图文信息,称“这成为自1984年以来我校第二十五位省市高考状元”。然而,河北省考试院“高考一分一档表”显示,排在第一名的是708分,优惠加分1人。据了解,保定一中的那名学生文化分考了698分,加上10分的省三好学生优惠分,正好为708分。 记者采访了河北一所私立中学的张校长。他觉得,对学校网站的宣传用语不必深究,如果主动到媒体上去宣传,则有所不妥。 河北师范大学周红松老师认为,无论是学校自我炒作,还是媒体乘势炒作,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这种舆论氛围,会导致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分生源,导致部分中学一心一意求“状元”。过分的炒作对学生本人更是弊大于利。这些,都与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 高三辅导班 月薪六千争聘高考“尖子” 本报北京6月26日电(记者苗苗)暑假临近,社会上各种高考辅导班又到招生旺季。 今天,记者登陆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发现上面一则广告颇为引人注意:“诚聘各省市县高考状元加盟,要求清华、北大在读学生,高考单科或总分成绩为本市(县)的高考状元,或前十位。待遇200元/天,住宿、三餐、路费全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每年这时,此类帖子几乎每天都会在北大、清华等名校的BBS上出现。 据介绍,在名校搜罗的高考“尖子”是这些辅导班的金字招牌。记者电话咨询某辅导班,对方热情地介绍说,“有他们的现身说法,你亲戚家孩子的成绩肯定会有长足的进步。”记者发现,打出高考“尖子生辅导”招牌的,比一般辅导班的收费往往会高出几百元。 此类辅导班在吸引“尖子”方面可谓“下足血本”——每天仅需工作两三个小时,月薪五六千元……一位清华大学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和发帖者取得了联系,“据说是给高三的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经历,刚好利用假期赚点生活费”。 有专家对此表示质疑,“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难道简单地和高考“尖子”们交流一下,学生的成绩就能提高了吗?这种名号的辅导班,多半都是为了多招生多赚钱。” 愿“状元”喧嚣不再有(快评) 闻白 最近几天,围绕各省市“高考状元”的新闻接踵而至——他们的姓名、母校、照片,会在第一时间公布到网上,而且往往位置抢眼,让人无法视而不见。 对“高考状元”的热捧,初看,根源似乎在于部分国人根深蒂固的“状元”情结。不过,细想想,问题并不全在于此。 虽然每年各省市“状元”众多,但鲜有自己找到学校、找上媒体的门去,主动宣传自己的。有的甚至本人还不知情,就已经有学校、网站等将消息发布出去,接着会有辅导班、出版社等找上门来……河北两所中学抢在第一时间发布“状元”归属,不过是这场热闹中的序曲罢了。 实践告诉我们,炒作“高考状元”往往使高考幸运儿变得心浮气傲,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道理都明白,但为什么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仍有人热衷于把“状元”推向前台?是谁从这些喧嚣中另有所图?当中学能借“状元”的名气引来更多生源,当网站能借“状元”的消息带来高点击率,当各类辅导班、图书能借“状元”的招牌带来可观收益,这股炒作之风的背后推手,其实不言自明。 真希望明年高考过后,这样的喧嚣能够少些、再少些。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