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与当代现实相结合 大学生该怎样纪念“五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3 1:20:46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参观、讨论、文艺汇演之外,更要思考“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天,大学生该怎样纪念“五四” 90年弹指一挥间。1919年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以一腔爱国热血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曾经的辉煌,如今有多少沉淀在当代青年的心里?在校大学生是否仍然将“五四”精神铭记于心? 纪念“五四”要与当代现实相结合 “五四”临近,某高校论坛上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写道:“很快就要迎来‘五四’青年节了,学校里也开始为它而准备各种各样的活动,说实话,长期以来,这个节日都是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度过的。”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团委书记王征说:“如今一些高校组织纪念‘五四’的活动,不外乎是参观、讨论、学习什么的,无法引起学生共鸣。这就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对‘五四’的认识,还停留于表面,对‘五四’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没有过多的思考。” 今年,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有两场电影的放映非常引人关注,一场是《李大钊》,一场是《孟二冬》,前者是“五四”运动的旗手,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后者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典范,两场电影的放映体现了北大纪念“五四”运动的精心安排。 “我们纪念‘五四’,不能单就历史谈历史,而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深入探讨当代青年与‘五四’精神的关系,让学生们去关注、去思考,与新时期新形势相结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化祥说,“就像这两部电影的放映,就是传承革命历史、颂扬时代先锋的一种体现,相信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 北京师范大学早在今年4月初就发起了“弘扬‘五四’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全校50多个学生党支部自己设计纪念活动,有的和专业结合探讨“五四”精神,有的走进社区服务群众,还有的院系组织学生参观鲁迅博物馆,学生自己做讲解员,边讲解边讨论,通过了解历史,分析现实问题。北师大学生工作部部长梁家峰说:“高校纪念‘五四’应该着重探讨‘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我理解,就是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努力创新、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让当代青年多领略青春向上的精神 今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11所高校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五四’知识调查”,被调查学生85%是本科生,分布在理工、文史、艺术等各学科。 调查显示,在几种了解“五四”运动的途径当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课堂讲授”,通过报刊、网络等进一步去了解“五四”的学生少之又少。能说出“德先生”、“赛先生”分别代表什么的学生占八成。被问到“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时,绝大多数人只选择了“民主”和“科学”,而同是正确答案的“爱国”、“进步”和“个性解放”却被忽视了。 “五四”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先辈的声音仍然振聋发聩,“五四”精神需要在年轻人身上继续传承和发扬。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为纪念“五四”而作出的种种努力,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现在,有些青年人太功利,又太老成,好像缺少一点青春气息,让他们多领略“五四”那种青春向上的精神,在打好学业基础、真正学好本事的同时,保持理想与朝气,有一点使命感与事业心。就这一点来讲,“五四”精神对于青少年并不过时,仍然是促进他们成长的重要思想资源与精神资源。 把“五四”精神内化到学生心中 仅仅是为了不忘却而去纪念,“五四”就成了各学生机构或社团扎堆办活动的一个“契机”,或者说是一个大家都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五四”真正的精神内核却被我们所忽视。 吉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董雅致说,如何引导和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深层内容的认识,值得高校认真探讨并努力践行。“应该在日常活动中寻找到合适的载体,一方面带给学生冲击和震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仅是看热闹,同时还能够反省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北京大学大一学生周南加入了学校乡土中国学会,每周都会去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支教,已经坚持了半年多时间。像周南这样热心公益、志愿付出的“校园义工”,在如今的高校学生群体中,何止成千上万,他们继承了“参与、奉献、互助、进步”的奥运志愿者精神,在校内外传递着温暖与爱心。 “学校要做的是把‘五四’精神内化到每个学生心中,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天津工业大学团委书记张华泉说,“我们目前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中都成立了专业社团,二课堂服务于一课堂,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兴趣,锻炼实践能力,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这是在新形势下对‘五四’精神的延伸,很受学生的欢迎。” 温儒敏表示,学校应当有学校的品格,特别是大学,应当是思想库,不应当什么事情都跟着市场效应亦步亦趋,否则就谈不上民主和科学,当然也就和“五四”精神感召下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了。“如果一所学校能秉承‘五四’精神来办学,学生自然就能得到‘五四’精神的熏陶,就会有理想,有爱国情怀,‘五四’传统就能得以延续,这可能是更深层次也更有效的传统教育。”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