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是谁玷污了教师的名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5 20:42:23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身为一名教师,对有关教师的新闻总是格外关注。几年前,看到的新闻多是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救助失学儿童等正面消息,敬佩之余,也深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近几年可不同了,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都是有关教师乱收费、体罚学生等负面报道。





我想问,短短几年,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又是谁玷污了教师的名誉?


  思来想去,我觉得,造成今天这种状况,教师自身固然是难辞其咎,但最主要的责任却并不在教师自身。


  首先,教师实际上充当了教育乱收费的替罪羊。


  现在的教育负担确实沉重,但很多人把教育乱收费等同于教师乱收费,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试问,哪个教师收的钱不是上级要求收的呢?又有哪个教师收的钱不是如数上交呢(交晚了都得挨批评)?嘴里讲着仁义道德,却还要哄着骗着让学生把该交不该交的钱交上来,哪个教师没经过痛苦的心理挣扎?也许教师的福利待遇会因此好一点,但那绝对只是所收费用的九牛一毛,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是不愿为这几个钱出卖自己的尊严的。


  也许有人会问,这钱都到哪去了?笔者没有做过专门调查,不敢妄言,只能试举一例,仅供参考。某校刚建好不到5年的校门,只因几块瓷砖被风吹活动了,校长立即决定:拆除重建!已有近20年历史的教学楼重新装修,全部用铝合金玻璃包起来。据说一拆一建就花费了将近100万元,而这所学校正式在编教师也不过100来人!微机室丢了几个鼠标,在全校都装上摄像头,一套不够装两套。学校盖几间平房,居然一下子来了3个包工队,原来是校长、副校长和书记你争我夺,各不相让,都要为学校作“贡献”,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互相妥协,皆大欢喜。现在很多人都说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要我说,加大教育投入是应该的,但首先应加强对教育开支的监管,看看政府投入的钱都花到了什么地方,否则再多的投入也都变成了对某些官员的友情赞助。


  其次,长期重智育轻德育的评价体系造成了极少数教师的师德沦丧。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中学的工作目标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力争取得一个理想的高考成绩,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考试转。在学校,一个老师,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能把学习成绩抓上去,你就是好老师,反之就是不合格。在学校的强大压力下,一些老师,尤其是那些有上进心的老师,为了提高成绩有时会不择手段,做出有违师德的事情来。但他们这样做了,只要不出事,绝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处罚,反而会因为成绩确实提高了而名利双收。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被媒体曝光的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是领导、同事眼中的好老师,负责任的老师。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刚走上岗位时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年轻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学生眼中面目狰狞的“魔鬼”。我们嘴上说着要注重师德建设,而实际上却在用政策鼓励那些违背师德的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但这个责任是教师能承担得起的吗?


  第三,用人机制不建全,导致一些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由于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教师工作相对来说还算稳定,工资收入虽然不算很高,但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使得一些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混了进来。而在农村,大量教师都是民办教师,待遇很低,对人才没有吸引力,也只能将就着找个人来应付,这也使得一批不具备教师素质的人混进了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他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但如果学生和家长对老师说的话(尤其是收费方面)总是持怀疑态度,又怎么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现在提倡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试想一个在怀疑中长大的人,一个连自己老师都不敢相信的人,长大后如何去信任别人,我们这个诚信社会又何时才能真正建成呢?所以说,重塑教师形象,解决对教师的信任危机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