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桑梓网《锦绣中华》频道上线  [桑梓网  2013年9月29日]            桑梓网欢迎投稿!  [桑梓网  2006年6月6日]            《图片中心》,盛大推出!  [桑梓网  2006年5月13日]            桑梓网全新改版升级  [桑梓网  2006年5月12日]            桑梓论坛功升级到7.1.0版  [桑梓网  2006年1月8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桑梓网 >> 中国名人 >> 其他名人 >> 正文
  争夺名人乡籍源于狭隘的乡曲之心         ★★★ 【字体:
争夺名人乡籍源于狭隘的乡曲之心
作者:李乔    名人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31
 

   弘扬地域文化,乃弘扬中华文化之一目,反映出人们的爱乡心和爱国情操,值得肯定。但其中有个现象却难称善美,颇可一议。此即人们多年来所习见的“名人乡籍之争”。譬如,广东、广西争袁崇焕的乡籍,湖北、河南争诸葛亮的躬耕地,湖南、河北争炎黄阪泉之战的纪念地,等等。

    从学术角度看,弄清某一名人的乡籍,无疑是必要的,因为这关乎弄清历史真相,关乎对历史人物做出透彻的研究。然而,实际上,很多学者的真正兴趣并不在这里,而在为本乡本土争“乡誉”。在争“乡誉”的论辩中,他们常表现出夸饰乡土的狭隘倾向和虚妄不实的学风。一条脆弱的证据,就可以攀上一位名人做同乡,一条确凿的证据,却又被隐匿起来,不向论敌通报;一位名人祖居某地,又通籍某地,两地本可共享桑梓之荣,但双方却必欲独占而后快;某位名人途经某地,小住而已,却被赫然作为“流寓人物”写入地方志,更甚者,连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竟也成了某县的“流寓人物”。炎黄阪泉之战的战场究竟在何处?某学者论道,本乡“有一片开阔地”,“正好作为战场”。这分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地以人显”,某地出了名人,或是与某位名人有了点瓜葛,此地便因之荣耀起来,这是中国的老例,也是人情之常,自然之事,无可非议。但若对乡土做不实的夸饰和虚妄的论证,便是应当纠正的偏向了。

    夸饰乡土,虚妄不实,其源盖出于狭隘的乡曲之心。此种狭隘之心,从古即有,今人不过是袭古人之老谱。明代大才子杨升庵,四川人,囿于乡土私心,评论李杜优劣时便扬李抑杜,又出于乡曲之私,夸饰苏轼兄弟,贬抑朱熹。对此,清代思想家魏源评论说:“升庵以太白为蜀人,遂推之出少陵上,其尊二苏而攻朱子,亦为蜀人故。”杨升庵还曾出于乡曲之私,诋毁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是“千古权奸之尤”。对此,钱钟书先生批评道:“升庵之骂荆公,亦有乡里之私心在。”民国学者姚大荣,为了给本乡名人、明末奸臣马士英翻案,写了一篇拙劣的《马阁老洗冤录》,文中置马士英确凿的罪案于不顾,竟说《明史》对马士英的直笔实录是受了戏剧《桃花扇》的影响,结果,经过他的一番所谓“洗冤”,马士英成了“忠武”(姚对马的私谥)的志士。

    对于夸饰本乡、贬低他乡这个国人的老毛病,鲁迅先生曾有过讥评:“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对于油煎大头鱼的做法,阿Q认定,只有自己家乡未庄的做法,即煎鱼时加葱叶,才是对的,而城里人加葱丝,是绝对错误和可笑的。上述古今学者那种夸饰乡土的毛病,正与“大英雄”阿Q的脾气相仿佛。

    学术研究,最应崇尚科学;上下求索,理应为求索真理。但乡曲之私,别有所图,与科学精神扞格不入。有了乡曲之私,其所谓研究成果便大可怀疑。钱钟书在评论楚人邓湘皋鉴赏竟陵派时所持的陋见时说:“乡曲之私,非能真赏。”即是说乡曲之私影响了学术鉴评的科学性。郭沫若乃一代才人、史学大师,却也曾为乡曲之私所蔽,他曾把本非出生于四川广元的武则天硬往四川广元拉,结果所写的论文颇多漏洞,令识者叹惋。姚大荣的学问本来也是不错的,但出于乡曲之私写成的《马阁老洗冤录》,却违背了考史的基本方法,而使用诬指之法,乱罪他人,结果此文写得一团糟,被人形容为“犹如一位低能律师的辩护状”。

    我觉得,某地出了名人,固然属于该地的荣光,但也应该懂得,这位名人首先是“中国的”,其次才是“某地的”。我还认为,如果某位名人的籍贯一时确定不了,则不应过于较真,非弄个水落石出,争个你死我活不可,而是应抱着一种宽容、豁达的态度。成都武侯祠有副对联写的好:“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下联说出一种观点,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是南阳还是襄阳,是无须争执的。这无疑是一种豁达的态度。对于袁崇焕的乡籍之辩,清代有个叫何寿谦的,也发表过公允、通达的议论。他说:“督师(袁崇焕)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诚一代之英雄豪杰,岂一乡一邑之可得而私者?”这番议论,眼光是弘通和有见识的,他称袁崇焕为“一代之英雄豪杰”,也就是把袁崇焕视为“中国的”;既为“中国的”,自然非一乡一邑可以独占。常言道,“爱国自爱家乡始”,这话当然不错。但爱乡决不应被“乡”字所囿,一乡障目,不见中国。爱国主义是分层次的,“乡土爱国主义”毕竟属于较低的一层。

    古人、今人同是为家乡争名人,目的却不尽相同。古人大抵只是为了博取“乡誉”,脸上有光;今人则除此目的以外,还企望名人能佑助本乡经济的发展,所谓“历史搭台,经济唱戏”。“搭台唱戏”,本来不错,但决不应抽掉科学精神这个魂,否则便真成了搭台唱戏——学人变成了“艺人”,论文变成了“戏文”。

    对于夸饰乡土的习气,先贤明哲曾有过不少批评性的意见。刘知几曾批评某些地方志赞誉乡邦时浮夸失真:“地理书者,……人自以为乐土,家自以为名都,竞美所居,谈过其实。”又曾批评《会稽典录》一书“矜其州里”,所载“五”(五位有才德的人)俱为“虚誉”。清人沈钦韩还曾批评《后汉书》的作者写到自己的乡先辈王充时,“务欲矜夸”。对于刘知几和沈钦韩的批评,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他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言》中写道:“闻明哲之论,以为夸饰乡土,非大雅所尚。”所说的“明哲之论”,指的就是刘知几、沈钦韩所谈的意见。鲁迅认为,“夸饰乡土”,对家乡做不实的吹嘘,乃俗人之举,是不该提倡的。那么,鲁迅提到的“大雅”又是怎样的呢?他没有细说。我觉得,在弘扬地域文化的时候,应当具备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弘通的眼光、豁达的气度,这些,便是我们应当崇尚的大雅。

    中国的学术需要大雅之士。愿大雅之士日增,愿阿Q式的“大英雄”敛迹。(李乔 原题:夸饰乡土,非大雅所尚)

名人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上一个名人: 没有了

  • 下一个名人: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名人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2000-2023 桑梓网 保留所有权利。
    皖ICP备2000042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602201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