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桑梓网《锦绣中华》频道上线  [桑梓网  2013年9月29日]            桑梓网欢迎投稿!  [桑梓网  2006年6月6日]            《图片中心》,盛大推出!  [桑梓网  2006年5月13日]            桑梓网全新改版升级  [桑梓网  2006年5月12日]            桑梓论坛功升级到7.1.0版  [桑梓网  2006年1月8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桑梓网 >> 中国名人 >> 四川名人 >> 正文
  [图文]朱德:红军之父、十大元帅之首       ★★★ 【字体:
朱德:红军之父、十大元帅之首
作者:佚名    名人来源:桑梓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1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

目录

  • 1 早年
  • 2 统帅红军
  • 3 抗日战争
  • 4 国共内战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6 亲属
    • 6.1 父母
    • 6.2 妻妾
    • 6.3 子女孙辈
      • 6.3.1 子女
      • 6.3.2 孙及孙女
      • 6.3.3 外孙
  • 7 友人
  • 8 其他
  • 9 朱德理论著作
  • 10 外部链接
  • 11 参考文献

早年

1886年12月1日,朱德生于四川省北部山区仪陇县乡间一户客家人贫苦农家。少年就读于私塾,1905年(19岁)用“朱建德”的名字考中秀才。次年清朝即废除了科举制度,于是进入顺庆府(今南充市)中学堂。1907年前往成都,进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就读,一年后毕业,回仪陇县当小学体育教员。

1909年,朱德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加入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后参加了辛亥革命。

  • 1915年——在蔡锷滇军中参加护国战争。
  • 1917年——因战功升至滇军旅长,军衔为少将。后任云南省警察厅长、宪兵司令。
  • 1921年——朱德离开军界,外出学习。
  • 1922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孙中山以十万元军饷相许,请朱德出面组织桂军、滇军攻打陈炯明。朱德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又面见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陈认为他军阀气息太重,不愿接收他为共产党员。朱德后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1922年10月,朱德在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经周恩来介绍,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25年——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
  • 1926年夏——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后参加北伐。
  • 1927年初——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建国滇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之职,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

统帅红军

  • 1927年8月1日——以国民革命军第9军副军长、南昌市公安局长身份参与指挥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南昌起义”。后共产党部队南下,朱德奉命率第25师留守广东大埔县三河坝,辗转投奔驻守韶关的滇军故旧范石生。
  • 1928年1月——朱德与陈毅在湘粤赣边境发动“湘南起义”。
  • 1928年4月——湘南起义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秋收起义”的农民军队会师于宁冈砻市,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朱德是游击战十六字诀的主要提出者。
  • 1928年夏,朱德指挥红军在龙源口一举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这是红四军成立以来取得的较大的胜利。
  • 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被称为“朱老总”。
  • 1930年——1931年,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国民革命军对红军的围剿胜利。初步开始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
  •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 1932年——朱德、周恩来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红军从游击战向大规模山地运动战转变,技战术水平有质的提高。
  • 1934年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 1933年——1934年,朱德、周恩来、博古、李德等指挥五次反围剿战争。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开始长征。
  •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8月,朱德离开中央红军,随张国焘左路军行动。张国焘另立中央,因朱德的反对没有奏效。
  • 1936年10月——朱德、贺龙、任弼时、张国焘率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朱毛会面后,毛泽东称赞他对张“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抗日战争

  • 1937年8月——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朱德出席蒋介石主持的南京国防会议。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被授予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
  • 1937年9月——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开赴山西五台,指挥八路军抗战。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摧毁日军阳明堡机场等胜利。后八路军总部先后在山西临汾、古县镇、武乡等地驻扎。朱德在山西前线期间,还兼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麾下副司令长官和东路军总指挥。
  • 1940年——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
  • 1941年——中央决定成立书记处,朱德是三大书记之一。
  • 1945年——中共七大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报告。
  • 1945年8月——在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和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之后,朱德向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军队下令,向日军展开大反攻,要求敌后战场的日军向当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投降。

国共内战

  • 1946年——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 1947年2月——在国共内战期间,由于胡宗南的军队进攻陕北,朱德、刘少奇率中央工委离开延安,开赴河北西柏坡。朱德指导华北野战军举行了清风店战役和石门(即石家庄)战役,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 1950年——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 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位于十大元帅之首。
  • 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
  • 1959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直至1976年逝世。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朱德被免去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降为军委常委,从此淡出军界。文革期间,朱德曾被造反派列为“大野心家、大军阀”,受到冲击,勒令交代反毛罪行。不过,朱德仍被列入中央政治局。

1976年6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等候会见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吹冷气过久而感冒[1]。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0分朱德在北京因感冒并发症逝世,享年90岁。当时中共中央发布的讣告称其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后以中共领导人成立的治丧委员会决定于7月9日至7月10日举行吊唁仪式。7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大会,由当时的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致悼词。遗体火化后,骨灰存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朱德历任:

  •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195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4年-1959年)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9年-1976年)
  •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1956年)
  • 中共中央副主席(1956年-1966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66年-1969年,1973年-1976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69年-1973年)

亲属

父母

朱德投身革命后,没有回家乡看望父母。抗战时期得知母亲去世,在延安写下《回忆我的母亲》,该文还入选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课本。

妻妾

朱德一生先后有六个妻子。原配夫人刘氏(刘从珍)是仪陇县马鞍场刘家坝人,大舅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姐,生于1884年8月14日,母赵氏,住仪陇县新寺穆家坝,长朱德两岁,1905年,由父母作主,把他大舅的女儿刘氏许配给他,并于这年九月完婚。第二年春,就不顾生父朱世林的强列反对,在席聘三老师的帮助下,毅然外出求学。三年后又离家远赴昆明,再也没有回来过。为这事,生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原谅他。夫人很清楚他心中的苦,更为他执著的追求、忧国忧民的浩然之志,深深的感动。婚后虽然她一直独守空房,但在父母面前从不显露,任劳任怨,精心侍奉老人,深得朱德父母喜爱。绩麻纺线,挣取零用,从不写信向朱德要钱。三十年代中期,朱家祖坟三次被发。善良的刘夫人,从此有生之年吃斋念佛,祈求朱德一生平安。朱德对刘夫人虽无妻之爱,但姐弟之情犹存。他驻军泸州时,就曾接家母和刘夫人到旅部长住。解放后,又叫她去北京生活。但夫人感到乡村生活舒服自在,不愿意去。1958年2月病逝,享年74岁。病逝后朱德的儿女还曾为嫡母送葬。[来源请求]

1912年秋天,26岁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19岁的学生萧菊芳结婚。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不久,萧夫人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于1919年6月去世。萧夫人生子,小名“保柱”谱名“宝书”,就是朱德的独子朱琦。

后朱德的挚友孙炳文把自己的外甥女陈玉珍介绍给他,是为朱德的第三位妻子,陈夫人事钟太夫人及嗣母刘太夫人至勤,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四川的一切家务事都托付给陈夫人办理。朱德和康克清还于1960年到南溪登门看望。1967年陈夫人病逝。

1920年,朱德在川、滇军战事后,率领部队移驻云南昭通。在盐津县遇到贺稚番(后名贺稚华,贺治华),后成婚,是为第四位妻子。1922 年,贺陪伴朱德出国,并生下女儿朱敏。后贺另嫁霍家新,回到上海。周恩来邓小平命令中共特科严惩叛徒(参见李维汉回忆),陈赓带领“红队”前去锄奸,将霍家新击毙,将贺治华击成重伤,跑回四川,嫁给一个农民,中共建国前病死。

1928年与第五位妻子伍若兰在井冈山结婚,伍在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挺进途中,遭遇何键部队突袭,被捕割头示众。 建国后,朱德的业余爱好是种植、欣赏兰花。薄一波曾说:“朱老总经常讲兰花。他说,自古以来,政治上不得意的人都要种兰花。 ” 1929年与第六位妻子康克清在赣南结婚。

子女孙辈

子女

  • 朱琦,子,萧菊芳夫人生
  • 朱敏,女,贺稚番夫人生

孙及孙女

  • 朱援朝,孙
  • 朱和平,孙,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 朱全华,孙,任职海军装备部
  • 朱新华,孙女,任职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

朱国华,孙子。

外孙

友人

与朱德交情最深的外国人是史沫特莱。1937年1月,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在丁玲的陪伴下来到延安,当天晚上,便前往朱德的司令部。第一次会面给史沫特莱极大的触动。抗战初期,朱德和史沫特莱在山西相处了9个月之久。就在与朱德谈话的时候,史沫特莱已经打定了要写一本朱德传记的主意。但直到她去世后,1956年这本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才得以出版。1979年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这本著作和斯诺的《西行漫记》并列,被称为外国人描述红军和中共抗战的经典著作。1950年10月,史沫特莱的骨灰及衣箱离开英国通过货船运抵中国。她逝世前要求德国德底兹出版社将其版权版费交给朱德。1951年5月6日,在她逝世一周年之际,她的骨灰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朱德在墓碑上亲笔书写了金色题字: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其他

198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朱德与史沫特莱》。

在扮演朱德的特型演员中,以刘怀正、王伍福最为著名。

朱德在军中以宽厚长者著称,与下属经常打成一片。《朱德的扁担》是井冈山时期的有名故事。但朱德也有严厉的时候,曾经严厉批评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和团长田守尧。

[朱德理论著作

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朱德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选集收入1931年至1962年朱德的著作共65篇。 1990年代,中国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编辑的《朱德文选》和《朱德军事文选》。 1986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3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了《朱德传》。

上一页  [1] [2] 

名人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上一个名人: 没有了

  • 下一个名人: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韩正: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赵乐际: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
    王沪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
    汪洋: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栗战书: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
    毛泽东: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
    周永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
    贺国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李克强:中央政治局常委
    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2000-2023 桑梓网 保留所有权利。
    皖ICP备2000042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602201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