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勘测队员成长为青藏铁路设计总工程师———
■青藏铁路设计总工程师,全国5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
■“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模
■科学合理的青藏线选线为国家节约投资8亿元
■健康严重受损,但还有更多的高原铁路线等着他勘测
7月1日,全国表彰了50名优秀共产党员,青藏铁路设计总工程师李金城名列其中。与此同时,央视晚间新闻中的“时代先锋”亦连续出现他身穿橙色作业服、奋战雪域的身影。2000年至今,李金城常年驻守高原,为青藏铁路通车,他和他的团队,用双脚在“生命禁区”一次次踏勘,一步步探索,最终确定了这条1142公里的“天路”轨迹。
他以别人不能企及的高度献出黑发、献出健康、献出天伦之乐。
44岁的李金城,皮肤粗黑、头发花白、驼背、烟酒嗓,其外形外貌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大出10岁。李金城的友人直言初显老态的他:“这就是高原对人的……”话语戛然而止,友人眼望李金城,迟疑地措辞:“对他身体伤害很大,6年了……”李金城摆手,制止了友人。他操着沙哑的嗓音说:“不干不行,干死拉倒。”他说完,屋内静默片刻。此话引出的尴尬、沉闷的气氛很快又让李金城笑着打破:“我除了‘三八红旗手’奖没拿过,该拿的奖都拿过了。”他掰着手指头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青海省劳模,全国铁路青年科技人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模……友人戏称他是“全模”。
仅穿越唐古拉山新方案节省投资3.7亿元
2000年春,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分院将初测青藏铁路的任务交给了李金城。“为什么交给我?”当年李金城颇费思量,后来他捉摸出四点:年轻、身体尚可、技术全面、有管理经验。第五点,李金城不知,林兰生院长是看中他“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干活玩命”。在单位,李金城拥有“拼命三郎”别称。
就技术全面而言,李金城曾从一名外业勘测(选线)队员成长为17条线路———昆玉线、包兰线、侯月线、灵武线、孝柳线、兰新线、宝兰线总体及三峡工程对外交通专用公路负责人,还参与过尼日利亚铁路技术改造。管理上,李金城当过6年副院长。
3月,李金成率500多名技术人员上山,在格尔木至拉萨1000多公里范围内初测。8月,初测至唐古拉山口,这里海拔5231米,远离公路,人迹罕至,人称“无人区”。铁路如何翻越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青藏铁路选线重要一环。上世纪70年代勘测规划时即有两个方案:一是与青藏公路并行,一是在公路垭口以西30多公里处开辟铁路垭口。公路垭口与铁路垭口,两个方案哪个更科学、更合理?李金城给出答案一个:“用数据说话。”
此话换言之,用脚板换数据。唐古拉山沼泽密布,阴晴无常,多变的气候让人极易患感冒,由感冒进而引发高原性肺水肿、脑水肿,直至死亡。8月13日第一次勘测,由于地形复杂,雨雪交加,勘测时断时续。加之高寒、缺氧,有的队员患上高原病,勘测工作无法顺利推进。9月9日这天,李金城决定“无论如何拿下这块硬骨头”。否则,随天气转凉,勘测愈加受天气所限。当日晨5时,李金城带队伍从唐古拉山兵站出发,一出门便遭遇暴雪。下午3点后,暴雪将人视线限制在5米之内。大家蹲在雪地上,吃冰冷坚硬的大饼,喝带冰花的矿泉水。直至晚上8点多风停雪住,他们遂借手电照明继续勘测。40多公里险路终于精准拿下。
勘测队伍中,李金城年龄最大。身体上,他有心跳过速及缺钾病症。缺钾疾病平日不显,一旦劳累过度,便下身麻痹,无法行走。他第一次犯病在尼日利亚。由于缺水,李金城腿脚渐渐不支,直至麻痹。他无奈之下只好爬行,头脑清醒的他往高处爬,将水壶和背包挂在树枝上,便于队友发现目标。当队友找到他时。他已爬近公路边。
10日凌晨两点,长时间缺氧让李金城感觉下肢无力。他预感“快犯病了”。随后,他熟悉的程序一一出现———无力、瘫软、麻痹。此时距走出无人区还剩5公里。李金城瘫坐在雪地上对大家说:“给我留一支枪,把所有工具、仪器都放下,明天雇头牦牛把我驮走。”大家坚决地反对了他。队友们轮流背他于早晨6点多走出无人区。事后,同事感慨“他是用性命换数据”。此次勘测,李金城放弃了海拔5231米的公路垭口,改从海拔5072米的无人区翻越唐古拉山,如此,可节约里程5.7公里,节省投资3.7亿元。
李金城回忆当年这段生死经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没事,大夫说我毛病过了40岁就好了。”他反复强调的是:“作为设计人员,哪个垭口跑不到,便可能错过一个好方案,而给国家造成损失。”从事铁路选线工作,对国家,意味责任、投资、国计民生;对自己,意味艰苦、危险、死亡。凡接手每项工程,李金城原则:“尽全力不让国家花冤枉钱。”如三峡的对外交通公路西陵峡段方案,原本在两个峡谷间架桥。该工程投资较大,为比选出最佳方案,李金城身系绳索深入山崖精确测算。比选后,以另一投资较少的方案取代了架桥方案,于是节约投资1000多万元。勘测广西龙滩水电站公路时,李金城腰系铁链深入峡谷,又为国家节省大量投资。
选线出身的李金城,22年来恪守其选线原则:“绝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
2000年,李金城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工作7个月,驻守4702米的安多3个月。安多藏民平均寿命51岁。
38岁生日那天当上
青藏铁路设计总工程师
2000年11月5日,铁一院院长林兰生将青藏铁路设计总工程,业内称“总体”的重担交给了38岁的李金城,同时还交给他另一副重担———铁一院青藏铁路副总指挥长。林兰生特别强调第二年七一前开工。林兰生、李金城心照不宣———“总体”意味骨头更加难啃,仗更加难打,干活更得玩命。为此,林兰生给爱将配了70多人组成的“总体组”。接任重担这天,恰是李金城生日。
2001年2月,国外媒体对青藏铁路上马的报道是:这将是有史以来最困难的铁路工程。李金城深知,“总体”对他综合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考验是再上台阶。能否在明年七一前完成定测?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让李金城首次萌生“不干不行,干死拉倒”的念头。
2001年春节过后,李金城率1900多人组成的勘测队伍上山。3月初到6月底,“总体组”定测南山口至纳赤台63公里路段。此为青藏铁路首开路段。
之后,定测纳赤台至望昆、望昆至布强格路段。40多年来,铁一院一直在图纸上描画青藏铁路,此次上马给了养兵千日的铁一院用兵机遇。李金城在清水河、北陆河、沱沱河、安多、昆仑山、风火山建立了6个实验段。一年间,他穿梭6个实验段间。多少次,他体力不支时默默祷告“可别犯病”。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随工程步步推进,既定的理论不断被实践刷新改写,李金城的设计不断变更。无论怎样大修小改,一切围绕“安全可靠,以人为本,爱护环境,技术创新”的设计理念。在高原上修路,没有借鉴资料。
李金城阅读的国外资料中,如俄罗斯是有冻土无高原,智利是有高原无冻土,唯独我国青藏是冻土+高原。前无古人,李金城自然拥有了自主创新的空间。创新促他的设计产生三个转变。一、由静态设计变动态设计;二、由采用被动的降温措施(保护冻土)变主动;三、由单一措施变综合措施。如以片石器代替热棒,因西藏遍地花岗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之举为国家省下可观投资。
铁路沿线空气含氧量相当于海平面的一半,人在不背负任何东西的情况下行走感觉负重50公斤,机械功率亦降低一半。
如何将高原对人的损害降至最低?李金城本着“以人为本,保障健康”的设计思想,以“减少布点,减少定员,减少劳动强度”的模式推行自动化、机械化作业。简言之———快速通过、免(少)维修、无人化管理。现今,绝大多数车站为无人化自动控制。
设计线路,能省就省
环境保护,能花就花
线路设计上,一个缠绕其间的难题是环保。牧民对“总体组”的要求是“宁拆房子,不占草场”。开工前,李金城调集了全国研究高原的动植物专家就如何避绕开机警的生灵、脆弱的生命,征集保护措施。最终,“总体组”秉持环保三原则:一、不能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实在绕不过去,底线是进入边缘区。如林周县有丹顶鹤保护区,李金城选线时,避开丹顶鹤栖息地,绕道开线,国家为此多花3个亿。二、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切割,尽量与公路并行。三、以桥代路。
“设计线路上,能省就省”,李金城设计思路。如他设计格尔木河2号桥线路,智慧地避绕了漏斗沟,此方案比原方案节约投资370万元。据估算,科学合理的青藏线选线为国家节约投资8亿元。“环境保护上,能花就花”,此思路与选线截然相反。如分段移植草皮,建立33个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如建路用的取土场、弃土场、砂石料场,李金城规定皆在500米以外,山坡背面取、弃、堆放。避绕原则使青藏铁路环保总投资占总投资4%,此投入为历史之最。
2003年9月,国际冻土会议在兰州召开。俄罗斯专家面对高原铁路奇迹,求解李金城:“怎么创造出来的?”李金城以三点作答。一、调集全国优势兵力搞大会诊;二、调集全国最先进设备,如旋挖钻等为我所用;三、10万筑路大军的大会战。李金城实事求是地补充:“这三点是中国特色,是创造奇迹的保证,而这三点在资本主义国家很难做到。”俄罗斯专家认同。
6年来,李金城和他的团队,用双脚在生命禁区勘踏出1142公里的“天路”轨迹。
7月4日,进京领奖的李金城对记者说:“中国人是能干大事的。”
妻子开玩笑:当詹天佑第二的机会来了
1980年,李金城报考上海铁道学院,出身安徽宿松农家的他渴望拥有一个铁饭碗。毕业后,他没想到这个铁饭碗让他长久抛家、持久毁身。
离多聚少的日子,李金城与妻子、历史博士高士荣已习以为常。他们当年谈恋爱时,李金城即挑明其工作性质“半军事化管理,长年在外”。高士荣理性地分析当年选择:“既然选择了他,等于选择了离多聚少的家庭生活。”青藏线上马前,李金城一年中有9个月离家在外,青藏线上马6年,他回家有数。当年,林兰生交付重担时,李金城与妻子商量“上不上?”学历史的高士荣深知在世界第三级上修路的历史价值。她说:“南极、北极是挑战极限,青藏铁路也是挑战极限。”她以“背水一战”形容丈夫参与的战役。她半开玩笑地对丈夫说:“当詹天佑第二的机会来了。”李金城也曾与父亲,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商量。父亲以历史的眼光鼓励儿子上山:“这么一条永垂青史的国脉让你碰上了,历史选择了你,你不能辜负历史的选择。”
李金城能担当“总体”之因,知夫深切的高士荣认同林兰生的认同“他的综合素质好”。其中,最考验人的素质———吃苦精神。高士荣直言,6年来,多少人以各种理由下山,即是没闯过吃苦这道关。李金城能吃苦,高士荣分析:“是农村的成长背景成全了他。”李金城对记者说:“在高原上干活,就是一个‘拼’字。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意志,很多人就是输给了意志。”诚然,李金城的意志有农村环境造就,但也不能忽略带他成人的奶奶对他的
教育:“人要活得像杨柳,插哪儿哪儿活!”父亲对他的教育从来是励志。如《国际歌》歌词:“从来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2005年,李金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父亲以诗勉儿:不经风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求实奋进儿须记,戒骄戒躁慎莫忘。另外,高士荣了解丈夫:“他是个很要强的,不会说‘不’的人。凡是交给他的任务,他都是全身心投入。”
不能忽略的还有传帮带的影响。高士荣回忆,1989年,他们结婚时,时值李金城在勘测昆玉线。在云南玉溪一个小镇上,时值寒冬,高士荣见老一辈勘测队员哈着冻僵的手,流着清鼻涕画图。第一次见识选线艰苦的高士荣吃惊他们的耐力,而他们平静回答:“习惯了。”冬天勘测,逢遇江河横阻,他们喝两口老白干,下水测量。“勤奋、吃苦、节俭”,高士荣认为老一辈的美德影响着李金城。他设计上的“能省就省”理念即是影响力之一。
健康严重受损,还有更多铁路线等着他勘测
李金城为青藏铁路牺牲了天伦之乐,高士荣为李金城牺牲了读博士后、去深圳工作、日本进修的机会。李金城女儿李方芳幼年时不认父亲。一件事,高士荣印在心上。一次,某男生欺负李方芳,老师请李方芳原谅该男生是单亲家庭,女儿不服老师说法,对母亲抱怨:“他是单亲,那我也是单亲。”此话让高士荣难过许久。难过的还有李金城的玩笑话:“我们家是独联体。”
6年战高原,李金城总结自己“人瘦了一圈,心大了一圈”。心脏肥大是高原病之一。2004年,李金城患了高原高血压病。这年他开始吸氧。每晚临睡前吸半小时至1小时。高士荣从近年通话中感觉丈夫身体“越来越差了”。通话1分钟,喘半分钟的频率越来越高。医生规劝缺钾、心率过速的李金城戒烟、戒糖、戒疲劳,而李金城说他能在高原上呆6年,全靠烟酒支撑。高士荣分析他嗜烟嗜酒都是为缓解压力。压力过大睡不着觉时,可借酒昏睡;指挥不畅时,借着酒劲说服人,批评人;再就是在酒桌上解决难题。上山前,李金城不吸烟,7月4日,记者目睹了他抽烟的频率,一根接一根。
每次李金城回家,高士荣重复一件事。她令丈夫泡脚20分钟,然后用刀片刮他脚上的厚茧。茧有多厚,她便知他走的路有多长。高士荣实话实说:“我们专业不同,很少谈彼此工作。”多年来,夫妻俩默契着一个习惯———报喜不报忧。李金城隔三差五电话问询:“家里有啥事?”高士荣的回答永远是:“没事。”
七一进京领奖后,李金城在兰州家中呆了一天又上山了。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回家,至于第二次回家时间,高士荣苦笑“没有时间表”。据悉:日喀则、林芝路线已列入“十一五规划”。今年下半年任务,李金城初测拉萨———日喀则线路,预定明年开工,之后是林芝线。李金城说他这辈子注定拴在西藏铁路网上了,因他熟悉那里的地脉,熟络那里的人脉。那里的铁路,他是终身修建、终身保修。若让素质全面的李金城造福雪域的事业走得久远,那么以生命和健康为价获得的“时代先锋”的足迹首先应是可持续的。目前,李金城在健康日下的情况下无奈地坚守:“没退路,总体就一个,我撤了,没人顶替呀。”没有退路的李金城使用“不干不行,干死拉倒”的频率越来越多。李金城以谐音戏称自己“不是总体是总腿”。
对于李金城这个挑战极限事业的“时代先锋”,我们在宣传他的同时,亦应考虑极限事业对人的有限承受,换言之,既要宣传他也要保护他!(上图为青藏线格拉段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