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的幼儿园入园费今年最高的已达10万,难度超过上大学的一倍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公平正义上是不是还要再加一把力?
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平等的起源不是身份,不是金钱,也不是卢梭所说的“私有制”,而是教育的不平等。科学研究表明,6岁以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对学前教育每投入1美元,日后能获得1 7美元的收益。因此,富有远见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加大公共开支,把学前教育当作实现社会公正、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优先策略。
但在中国,学前教育还未被列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也没有把学前教育当作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很多城市不仅没有增加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反倒试图把过去形成的并不完善的幼教体系市场化,以“社会化”和“公平化”的名义,要把公立幼儿园这一公益性事业关停并转、出租出售。这种思潮影响下的直接后果是,政府部门把学前教育当成公民个人的事,公办幼儿园要么停滞不前,要么缩小。
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全市幼教特级教师仅3人,幼教基本没有自己的评价系统;这几年北京也没有增加公立幼儿园办学规模,入公办园所需要的赞助费居然达到10万元。
而在前些天,深圳出现了20多所幼儿园教师联合罢课的事件,因为改制后的幼儿园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教师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问题背后的一个核心因素恐怕是,日渐增多的私立幼儿园,不仅费用高出城市居民的正常开支限度,而且教学质量缺乏保证。很多人宁愿交高额赞助费,也要设法把孩子送到公立幼儿园,是对私立幼儿园的不信任。而公立园接收赞助费,本身是一种腐败现象。最容易购买到公立幼儿园就读资格的,往往是权势者及其亲属朋友。低收入的市民阶层和农村儿童,必然随着日渐高涨的学费而“望园兴叹”,甚至得不到学前教育,人的不平等可能因此形成。
意识到了这种不平等带来的社会危机,英国政府于1995年实施向所有4岁以上儿童提供1000英镑的学费券计划,供家长在公立、私立或义务学校为子女购买3个学期的学前教育。1997年,英国实现全国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一年免费学前教育的待遇。之后,英国政府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对幼儿进行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补贴,低收入家庭得到更多补助,以实现教育公正,而择校则由家长自主。去年3月下旬,英国政府决定未来4年的教育经费增长率超过通货膨胀率,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6%以上,学前教育是其中强调的部分。到2010年,英国将新建3500个幼儿中心,国家承担的幼儿免费教育将从目前的每周12个半小时延长到15个小时,之后向每周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的目标迈进。
对于学前教育本来落后的中国来说,不仅要增大政府投入,还应扩大公立幼儿园的规模和数量,以便让更多儿童尤其是弱势家庭子女受到平等的学前教育。当北京的幼儿园入园费今年最高的已达10万,难度超过上大学的一倍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公平正义上是不是还要再加一把力?我们也需要算计一下,如果让更多上不起幼儿园的孩子的母亲放弃工作在家教子,那么国家和城市要浪费多少人力资源?
□白烁(广东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