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9日)
最近,国务院认真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形势,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作出了决定。今天,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进行部署。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至立同志将代表国务院做工作报告。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兴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从小学到初中,正是他们身体发育和智力启蒙的阶段,小时候养成的品德、性格、习惯往往影响一生,学校和老师的影响有时超过家庭和父母。因此,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来自农村的高级专门人才活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一些人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授和文学艺术家,他们的成才同青少年时代在农村接受的良好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要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宏大任务,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离开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摆脱经济贫困首先必须改变教育落后。“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这是农民群众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结论。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我们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 发展农村教育,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欠发达时期就开始普及义务教育,而且对农村教育给予特别关注,正是由于这样做,才有尔后的经济腾飞。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把农村教育扎扎实实搞上去。否则,就有可能丧失机遇,甚至会贻误现代化建设大业。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性,务必牢牢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发展农村教育。 二、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国还有431个县没有“普九”,已经“普九”的部分地区水平很低、基础不稳,不少地方存在学生因贫辍学、拖欠教师工资、学校危房年久失修、公用经费短缺等突出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也存在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解决这些问题,办好农村教育,必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及义务教育,仍然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要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西部地区集中力量打好“两基”攻坚战;中部地区切实抓好“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东部地区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九”。这里,我要着重谈谈西部“两基”攻坚问题。 国务院决定:到2007年,力争使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承担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的372个县,国土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8300多万,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些地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并将对推进西部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完成这一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县乡财政困难,教育基础薄弱;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办学成本高;条件艰苦,人才出去多、回来少,合格教师短缺;少数群众观念落后,偏重眼前利益,“重男轻女”;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特殊需要的教材教具和双语师资力量缺乏等,使得提高入学率、控制辍学率面临着比别的地区更多的困难。中央已经作出郑重承诺并且下定决心办好这件大事,各地必须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讲求实效,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和浮夸虚报。一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西部各省区市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工作规划,设立专项经费,认真组织实施,每年督促检查一次。二是县级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发扬扶贫攻坚那种“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真抓实干,锲而不舍,注重实效,财政再紧张也要确保教育投入。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要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动员和帮助贫困家庭农民子女入学。三是广大教师要怀着对“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四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特殊问题,如兴办寄宿制学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开发工作。总之,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如期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 已经实现“两基”的中部地区,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和教育基础薄弱,不少是粮食主产区和农业人口大县,财政比较困难,巩固提高“两基”的任务相当繁重。各地要保持和发扬当年实现“两基”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中央将给予必要的支持。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前,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质量,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这里,我要强调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问题。城市和农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为西部地区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农村教育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各地要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推出一批有效服务“三农”的办学新典型,创造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新经验。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 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一项最重要的职责,也是各级党委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发展农村教育,有经费问题,有体制问题,有师资问题,核心是加强领导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只要各级党政领导真正重视,有决心、办实事、求实效,农村教育的形势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象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近年来,许多地方领导同志重视农村教育工作,特别是一些地方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舍得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由于领导者真抓实干,当地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迅速改变。对这些有远见的领导者,党和人民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今后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大小,不是光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辖区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组织部门考察县乡干部,要了解当地学校和教育发展的状况,因为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应经常深入农村学校,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保障,减轻农民负担,这是牵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力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目前,一些地方反映农村义务教育“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所需经费存在缺口。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认真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中央要进一步增加对困难地区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省、地(市)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更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一是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提高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二是安排使用中央下达的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要全部补助到县。三是安排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弥补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取消后学校危房改造和运转的经费缺口,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所需经费纳入政府经常性预算。考虑到各地的实际困难,最近中央又安排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困难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各地一定要把这笔钱用好。 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好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目前国力,应该也完全有能力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帮助。从全国看,辍学率哪怕有1个百分点,在农村就会影响上百万孩子的一生和前途,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一定要抓紧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代大思想家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他把尊师重教同国家治理和兴衰联系起来,发人深省。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教师,他们默默无闻,年复一年,辛勤耕耘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为教育事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长期工作在“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们的崇高品德和业绩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和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风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我们相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有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奋斗,我国农村教育工作必将开创崭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