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守候百年村小:曾经被建成为最适合读书的地方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5 21:18:27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
|
怀念老师的那些品德 白云完小给它的许多学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至少在刘希圣看来是这样。他离开学校已有13年,偶尔会在梦中回到那座独一无二的校园。 “我很爱它。”刘老师面带笑容,缓慢而坚定地说,“我在那里度过了有价值的一生。” 老人一辈子都喜欢演戏、画画、参加社会活动。“有一个女老师是大学毕业生,弹着风琴带大家唱歌,还教我们演戏”,在女教师的鼓励下,他参加了一个抗日题材的节目演出,扮演卖面包的男生。小男孩就这样“爱上了文艺表演”。 老人以赞许的口吻称小学的老师们“是进步青年,思想蛮活跃”,写了许多迎接解放的标语,还经常集会。他被激情澎湃的老师们所吸引,无比欣喜地看着他们在学校旁边的小河里建起水坝,站在收割稻谷所用的大木桶里进行“划船”比赛,以此庆祝解放。 “这些事情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刘希圣说,1956年,他从邵阳师范学校毕业回到白云完小教“算术”,把很多时间放在了画画和学校的文艺宣传上,还写了不少相声和欢乐短剧。 伍德厚73岁,在他的印象中,老师们“书生意气,风度翩翩,很有知识分子的味道,与现在的乡村教师不一样”。他们教历史和地理,可以不带教案,“滔滔不绝”。 据《新化县志》记载,在抗战期间,一批高校教师为避战祸回到新化任教,还有不少名学者奔赴重庆路过该县时留了下来,这使得新化县的教育盛极一时。 85岁的王协华摇着辘轳讲述一位名叫王保元的女教师,“正规、漂亮,是地主家的大小姐,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她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带着一副人体骨骼模型来到白云完小。王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家,寒暑假都在学校里,她要过自己的生活,喜欢和学生在一起”。 “我还很怀念老师的那些品德。”卢晓苏说,他是白云村的村民,1962年进入白云完小,在那里度过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时光。“我感觉那时的老师总是在想方设法让学生成才。”卢晓苏说,“哪怕是刚被批斗完,下一节课就是他的,他还是会去上。” 一位名叫杨乃文的女老师让卢晓苏印象深刻。杨老师身高不到一米六,体型略胖,总是穿得干干净净,她常常走十几里山路去家访,深更半夜才回到学校。如果有人迟到,她一定会核实具体的原因。她会背着生病的学生去看医生,也会把自己做的布鞋送给贫穷的孩子。个子矮小的杨老师在学生心中树立了高大、亲切而威严的形象。所以,卢晓苏相信她对“文革”的评价。 “文革”期间的白云完小,教学秩序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这让一位从武汉过来搞调研的同志“觉得不可思议”。这要归功于那些老师的尽职尽责。 总务主任戴重恒如同校园的保护神。学校校门像大开的“八”字,在白色的墙底上写着红色的“敬教”、“育才”四个字,人们将之视为书院历久弥新的传统。红卫兵要破“四旧”,看中了这扇大门。出身贫下中农的戴主任双目圆瞪,一声厉吼:“这是国家财产,谁也不能动一根毫毛。”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