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守候百年村小:曾经被建成为最适合读书的地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5 21:18:27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村民在“咚咚”钟声中度过一辈子

    从“西团书院”到白云完小的两百多年间,这所学校对周围的村庄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比如学校里传出的钟声。王在文是汕头市国税局副局长,从白云完小毕业数十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钟很大,直径有一米多,悬挂在过道的大梁上。钟锤从中间用一根绳子吊下来,打钟人拉住吊绳,用力将钟锤敲击在钟的内侧,发出洪亮的声音。”

    钟声能传到方圆十里之外,许多村民在浑厚的“咚——咚——”声中度过了一辈子。直到有一天,钟破了。听不到熟悉的钟声,村民们在好长的时间里都感到很不习惯。

    这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品质的形成。那些衣着简朴的村民普遍表现出了对教育和历史的敬意。

    上过这所小学的不少村民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卢晓苏说:“我们小学六年都不准使用钢笔,每天要一笔一画地练习两三页毛笔字,纸上要干干净净,不能有墨汁。”而他大学毕业的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手握毛笔。

    卢晓苏自费订阅了《环球》杂志。在戴祝南的简陋的家中,有藏书300余册,其中包括四大名著。戴师傅说他在白云完小读书时,就喜欢学校的图书室。他小学未毕业就跟着父亲学习做木工,手艺见长的同时,也没有丢弃这个好习惯。

    81岁的戴哲银老人没有机会在白云完小学习,但“学校里的滑梯、爬杆、单双杠、跳高的撑杆、跳远的沙坑和跷跷板”让他留下了少年的美好记忆。他满脸笑容,谈着70多年前的白云小学。他喜欢把牛拴在树上,看师生们打球,还跟着大家一起叫好。那些简单的体育设施曾带给孩子们运动的快乐。

    受学校的影响,附近几个村还组织了自己的球队,每年春节在这里举行男子篮球和女子排球对抗赛。改革开放后,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离开了村庄,球队悄然解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