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桑梓网《锦绣中华》频道上线  [桑梓网  2013年9月29日]            桑梓网欢迎投稿!  [桑梓网  2006年6月6日]            《图片中心》,盛大推出!  [桑梓网  2006年5月13日]            桑梓网全新改版升级  [桑梓网  2006年5月12日]            桑梓论坛功升级到7.1.0版  [桑梓网  2006年1月8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桑梓网 >> 中国名人 >> 山东名人 >> 正文
  [图文]孔子:儒家创始人         ★★★ 【字体:
孔子:儒家创始人
作者:桑梓网    名人来源:桑梓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23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氏[1],名,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英文译名:Confucius.

目录

  • 1 家世与生平
  • 2 思想
    • 2.1 思想核心
    • 2.2 形而上学
    • 2.3 人生境界
    • 2.4 政治秩序
  • 3 教书育人
    • 3.1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 3.2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
  • 4 身后荣辱与深远影响
    • 4.1 历代追封追谥
    • 4.2 孔子与中华文化
  • 5 孔氏家族
    • 5.1 家谱
    • 5.2 世系
    • 5.3 后人
  • 6 注释

[编辑]

家世与生平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的后裔建立了商王朝灭商后,封庶兄微子启。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见到麒麟。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编辑]

思想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编辑]

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三种看法:仁,礼,仁与礼。

[编辑]

形而上学

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孔子回避了形而上学。当他反问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当他告诉樊迟“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确实更多地关注着现世与此岸,这时他很像是一个温和的怀疑论者。不过,“性与天道”是早期儒家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可谓后来天人关系探讨之滥觞。不少人认为孔子的性命之学集成于《易传》,然而《易传》是否孔子所作并没有最后的结论。

[编辑]

人生境界

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命题。有一次,樊迟就此请教,孔子说:“爱人。”很多学者指出,仁爱不是无差别的爱,而是所谓爱有差等。但也有不少人坚持认为仁的原则在于博爱。颜渊也曾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的解释同样颇具争议,但至少指示了的重要性。不过,孔子也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可见,礼是外在的规范,而仁才是内在的德性。根据仁的原则,人将自然的血缘亲情发散强化,推己及人,由近而远,与众人和睦相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当仲弓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孔子告诉子贡可以一生奉行的。恕是一个基本原则,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明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又说,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朴实和文采两面均衡)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患得患失)。”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君子泰(安舒)而不骄(傲慢),小人骄而不泰。”
[编辑]

政治秩序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当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他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在卫他对子路不厌其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编辑]

教书育人

[编辑]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编辑]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编辑]

身后荣辱与深远影响

[编辑]

历代追封追谥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东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鲁哀公 尼父
西汉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圣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 北周静帝 邹国公
隋朝 开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先师尼父
唐朝 贞观二年(628年 唐太宗 先圣
唐朝 贞观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干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师
武周 天绶元年(690年 武则天 隆道公
唐朝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宋真宗 玄圣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元朝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至圣先师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 顺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至圣先师
中华民国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中央政府 大成至圣先师
 

汉武帝以后,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一系思想构成了其后中华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及部分周边国家的社会及民众各方面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孔子的形象与思想也被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做出了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与诠释,其学术思想被奉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直至清朝末期。儒家文化超越国界,在东亚一带传播久远,并为西方所关注。北宋时孔子嫡派后裔被封为“衍圣公”,子孙世袭一直到中华民国,77代衍圣公孔德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现居台湾

[编辑]

孔子与中华文化

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柳诒征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编辑]

孔氏家族

[编辑]

家谱

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1],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编辑]

世系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五世祖 蟜极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卌三世祖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报乙
  • 卅四世祖 报丙
  • 卅三世祖 报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
  • 十一世祖 宋湣公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胜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纥
  • 孔子
  • 孔鲤
  • 孔伋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 六代孙 孔箕
  • 七代孙 孔穿
  • 八代孙 孔谦
  •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 十代孙 孔忠
  • 十一代孙 孔武
  • 十二代孙 孔延年
  •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孙 孔羨,宗圣侯
  •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中华民国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
[编辑]

后人

孔子后人繁衍,有名的后人包括:

  • 第10代西汉孔藂(?-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
  • 第11代西汉孔臧,孔藂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
  • 第11代西汉孔安国
  • 第14代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将军,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师,称病辞职。卒谥简烈侯。
  • 第19代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门人立碑示后,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
  • 第20代东汉末年的孔融
  • 第26代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有集传世。
  • 第32代南朝孔奂(514-583),字休文,居会稽。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侯景之乱,孔奂独傲然自若,自谓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后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有集传世。
  • 第32代孔颖达,经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为《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 第37代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成功劝说藩镇田悦归顺。后为藩镇李怀光部众所杀。
  • 第38代孔述睿(730-80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赠工部尚书。
  • 第45代北宋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孔子为戏,道辅怒退,契丹陪罪,后不敢侮慢宋使。后知兖州,曾访得孟子墓,建庙于墓之西南。卒后,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
  • 第46代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登进士第,知仙源县(今曲阜县)。司马光上章推荐,迁为太常博士,后为司农少卿,后迁鸿胪。编有《孔氏宗谱》、《阙里世系》等。
  • 第47代北宋孔平仲,字义甫。姓刚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贬官。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书。与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黄庭坚论元祐人才,誉称“二苏(苏轼、苏辙)联璧,三孔分鼎”。
  • 第54代孔思迪,字凝道。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礼仪院判、太常礼仪使。元文宗时,楚中因灾动乱。迁思迪为湖广都事,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遂告平息。
  • 第60代孔承倜,字永冠。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书法,明代孔庙石碑多出其手。一生为官清正,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
  • 第62代孔闻诗(?-1643),字四可。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条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编有《奏议》数卷。
  • 第63代孔贞运(1574-1644年),字开仲。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试第二名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
  • 第63代孔贞瑄,字壁六,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因争公道不得而辞官。 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
  • 第64代戏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
  • 第69代孔继汾(1725~1786),经学家。有《阙里文献考》100卷,《孔氏家仪》14卷,《乐舞全谱》2卷,《匡仪纠谬集》3卷,《行余诗草》2卷,并校刻《文献通考序》1卷。
  • 第69代孔继涵(1739~1783),校勘学家。有《微波榭丛书》。
  • 第70代孔广森(1752-1786),经学家、音韵学家。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注》、《经学卮言》、《诗声类》等。
  • 第70代孔广陶(1832-1890),广州藏书名家。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
  • 第71代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广森子。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布政使。善隶书,工吟咏,于古音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
  • 第71代孔昭薰,宇惠如,衍圣公孔广棨次子。嘉庆举人,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任山东临邑县训导。刻苦好学,嗜古工诗,好金石学。于曲阜城郊掘得汉、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编成《至圣林碑目》六卷。
  • 第72代孔宪彝,著名诗人。
  • 第72代后裔孔宪铎1935年生),曾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学术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
  • 第73代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孔庆东
  • 第73代孔庆翔(1983-),美国偶像参赛者
  • 第74代孔繁礼(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编委,安徽阜阳师院古籍所顾问,苏轼研究专家。
  • 第74代孔繁星,当代诗人。
  • 第75代孔祥熙,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
  • 第75代孔祥吉,当代著名清史学家。
  • 第75代孔祥东,国际知名钢琴家。
  • 第76代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若君。近代文学家。
  • 第76代孔令朋(1919─),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著有回忆录《风雨人生》。
  • 第76代孔令辉(1975─),当代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 第76代孔令奇(1980─),台湾歌手,美国籍。
  • 第77代嫡孙女孔德齐(1915年生),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大姐,嫁给前清探花、著名书法家冯恕的之子,婚后因琴瑟不和而早逝。
  • 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1917年生),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二姐,嫁给清末翰林、《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之子柯昌汾。
[编辑]

注释

  1. 孔子的姓“子”并非“孔子”的“子”。孔子先祖为商朝贵族,而“子”乃商国姓。古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参见本条目家世与生平章节及姓氏一文。
  2.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即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邱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编辑]
名人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上一个名人:

  • 下一个名人: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庄子: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
    孙武:兵圣、兵家之祖
    鲍叔牙:“让相”英名传
    曹刿:三鼓退齐兵
    老子:道家创始人
    春秋五霸之齐桓公
    仲虺:一代名相
    伊尹:中国第一位名相 烹饪鼻
    妺喜:夏王朝的“末代皇后”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2000-2023 桑梓网 保留所有权利。
    皖ICP备2000042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602201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