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桑梓文库 | 中国名人 | 锦绣中华 | 同学录 | 教育频道 | 图片中心 | 桑梓下载 | 留言桑梓 | | ||
![]() |
||
|
||
|
|||||
两会直击义务教育四大热点之教育投入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5 | |||||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更直言不讳,政府拿钱办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 因为上不起学,一些孩子含泪辍学;因为学校乱收费,很多家长苦不堪言;因为经费短缺,有的校长四处“化缘”……尽管国家频繁“出招”,但在当前“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和“有些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现象严重”的情况下,钱依然能够左右一些孩子和家庭的命运。 3月5日上午,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此,今后5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育负担沉重,众多家庭共同的感受。 近10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增加甚少,教育机会的增加,其实更多建立在老百姓花钱买教育上。教育负担沉重,几乎成为众多家庭共同的感受。 教育负担问题,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一些政协委员们看来,扩大教育机会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如果政府不增加投入,那就意味着需要靠老百姓来分担。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是靠银行融资、市场贷款,同时向学生收费来完成的。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由老百姓分担教育成本,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成本比例究竟应该多少?现在的数据是,高中教育经费,政府占40%,学生收费占60%;大学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占40%,学生收费占40%,学校社会服务收入占20%。 有分析表明,我国老百姓教育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较高的。以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纯收入9422元、农村纯收入2936元、国家贫困县农村收入882元计算,供养一个普通大学生一年至少需要8000元(5000元学费,每月300元生活费以10个月计算)以上的费用,四年将近4万元,这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年多的纯收入,需要农民14年的纯收入,对于相对贫困线下的农民则需要45年的积累。 这仅仅是针对大学教育,还不包括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等等。这两年,我们可以听到父母因为子女上大学费用问题而自杀的消息,也看到一些贫困家庭孩子,因为学费问题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投入不足导致问题重重 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尖锐指出:“尽管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但10多年过去了,我国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达到4%这个比例。1991年至今,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 全国政协委员王孝询提出过“教育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国家对教育投入少,造成人口素质低,导致科技力量薄弱,创造发明存量少,影响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国家因此而贫穷,更无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链条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根本。 他表示,以前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只能把有限的投入集中到少数地区、少数单位,也就是大城市和重点校,实行的是“精英教育”。 王委员认为,“精英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重点校进入投入多、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吸引力大、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普通学校则陷入投入少、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吸引力小、生源缺的恶性循环,使农村人口素质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全民素质难以提高。 “更值得高度重视的是,教育投入不足引起的教育不公已经严重危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国政协委员连英俊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 连委员说,高质高价理论在不少学校乃至少数领导中仍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基础教育对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教育产业化思路在作祟。教育产业化不仅导致了教育不公,而且直接影响了教育评价体系,倚重升学率,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核心还是经费问题 在现代社会,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宣布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多方面研究表明,国民的高水平教育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已于2006年2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进行初审。在此间的两会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庞丽娟认为,义务教育法草案牢牢抓住了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有很大的突破。经费保障问题是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草案从制定标准、纳入预算、省级统筹、经费单列和加强使用管理的监督五大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将使我国义务教育实现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转变,使我国义务教育迈入政府预算保障的新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说,义务教育经费的运转方式很明确、很具体、很到位,国务院规定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向地方财政支付,由地方财政直接拨付到校,避免了各级地方财政或教育机构挪用、截留的弊端。大概有三五年,我国义务教育就可以走上完全免收杂费的历史新阶段。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邢世忠代表坦言,自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列入立法规划后,教科文卫委员会这三年一直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他表示,中央目前已经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200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安排专项资金70亿元,为中西部地区的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同时,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支持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安排国债资金15亿元。 邢世忠代表表示,义务教育涉及三个重要问题:怎么建立一个可靠的经费投入机制;如何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问题,也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公平公正的权利;怎么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本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三个问题中核心问题还是经费问题。政府拿钱办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 |
|||||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明年高考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 211、985成高校“贫富分水岭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 未来靠4亿学生 教育公平是真 教育公平属基本国策 业界“八 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 一线教师对两会的十大期望 两会直击义务教育四大热点之 “和谐社会”拷问教育机会公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