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桑梓文库 | 中国名人 | 锦绣中华 | 同学录 | 教育频道 | 图片中心 | 桑梓下载 | 留言桑梓 | | ||
|
||
|
|||||
获得荣誉的人们 高尚与谦虚 评高尔基奖的幕后 | |||||
当当网上优惠购买正版 《获得荣誉的人们 高尚与谦虚 评高尔基奖的幕后》 | |||||
点击阅读关于《获得荣誉的人们 高尚与谦虚 评高尔基奖的幕后》的更多精彩内容 | |||||
作者:佚名 著作来源:中华读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6 | |||||
张建华:译出当代俄罗斯 张建华,生于1945年,浙江省余姚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93年-2000年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俄21世纪和平、友好、发展委员会中方委员(1997-2000),中俄友协理事,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21世纪外国年度最佳小说”丛书俄罗斯文学评委等。 著有《俄罗斯文学史》(合著),主编《俄汉双解词典》,另有论文50余篇,译著多部问世。 “记忆中我第一个认识的外国人就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中学课本中《渔夫和金鱼》的作者。”张建华回忆自己最初邂逅俄罗斯文化的情景:“那时候我们中学里学的是俄语,课外书很多也是俄罗斯文学作品。”这些少年时代的印记,直接影响了张建华后来的一系列人生抉择。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求学,对张建华来说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和当年所有同龄人的命运一样,1966年大学毕业的他奔赴南方,当了7年工人。接下来,在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张建华同他心爱的俄语重逢——担任技术情报翻译,虽然与俄语相关,但内容却异常专业枯燥,好在他身边始终带着几本俄罗斯小说,偶尔翻翻聊胜于无。 1979年,张建华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俄语系负责教授语言和文学两方面的课,侧重点在俄罗斯文学。1985年,张建华有机会赴莫斯科大学深造,当时他的指导老师是位很著名的理论家,对他帮助很大。虽然现在还带着5个博士,3个硕士,但在教学科研之外,翻译优秀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占据了张建华很大一部分精力。他自己也表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翻译和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多。” 其实早在1980年张建华就翻译了俄罗斯当代作家舒克申的短篇小说集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陆续翻译了当代俄罗斯作家作品,有的散见于杂志,有的结集出版。“20多年来,我主要致力于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研究与翻译。”张建华说。难得的是,他的翻译既不囿于某个文学领域,也不局限于某个作家,这使得他的视野开阔,最大程度为读者展现当代俄罗斯文学的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无望的逃离》,这部由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波里亚科夫2001年出版的佳作,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末推出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系列丛书,这本书由张建华翻译,也是他选的,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他最近忙着翻译编写《当代俄罗斯小说集》,这是一本70万字的书,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在张建华这一代人心目中,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度有着难以名状的情结。“这并非仅仅源于政治因素,还因为我们对俄罗斯灿烂文化的向往。俄罗斯文学、艺术对于人格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滋养是以消费为主体的欧美商业文化所不具备的。”张建华这样评价俄罗斯文化的分量。 谈到这次获得马克西姆·高尔基奖,张建华深表欣慰:“俄罗斯文化界一直非常感怀于中国专家学者对俄罗斯文学、艺术的关注,俄罗斯文化界和中国同行一直保持着真挚情谊。虽然俄罗斯国内常常会有些表彰中国作家学者的奖项,比如教学领域的普希金奖等等,但原来的奖大多带有官方色彩,这次这个奖则完全是自发的,是俄罗斯文化界对中国俄罗斯文学的肯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著作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著作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