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聚焦高考30年】30年,高考改革亮点回眸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6 21:05:11  文章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聚焦高考30年·历程篇

 

  恢复高考制度30年以来,在改革与完善高考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没有停止过。高考改革呈现出的亮点很多,如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是我国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助推器”;由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成为高考改革在坚持统一的基础上,走向多样化的关键步骤之一;网上阅卷,从程序和技术上保证了阅卷标准的一致性;网上录取、招生“阳光工程”,使招生信息更加公开和透明,保证了招生录取的公开、公平、公正……

 

  30年,高考改革亮点回眸

  导读:恢复高考制度30年以来,在改革与完善高考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没有停止过。高考改革呈现出的亮点很多,如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是我国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助推器”;由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成为高考改革在坚持统一的基础上,走向多样化的关键步骤之一;网上阅卷,从程序和技术上保证了阅卷标准的一致性;网上录取、招生“阳光工程”,使招生信息更加公开和透明,保证了招生录取的公开、公平、公正……

  亮点一:高考改革实现新的跨越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不断推进。尤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高考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1998年,为了积极适应社会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出了新一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1999年实行“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2000年推出高考分省命题制度改革,2001年新课改帷幕正式拉开,2007年首批试行新课改的4个省、区迎来了新课程高考。

  从传统考试到现代教育测量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考试研究学者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调查与论证,提出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吸收标准化考试的理论和经验进行高考改革。

  1985年,高考标准化改革由广东省率先试验,当年进行英语、数学两科的标准化考试试点。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标准化考试的实施,实现了在命题过程中对各种指标的预估和把握,并在考后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在《考试说明》中对各种指标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广大中学教师逐步熟悉了表征试卷和试题质量的指标,对于科学掌握测试方法,评估和改进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高考标准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我国考试科学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高考后20年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考试结果使用不当,高考升学率成为评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为了抑制教学中这种不正常现象,经过多方论证,80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决定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设计的初衷,是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各司其职,让会考承担起评价学生和学校的任务。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1988年在上海、浙江试点。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3省进行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1995年全国各省(市、区)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设置方案,即语文、数学、英语3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治和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每科满分原始分为150分。

  在此之前,高考一直采用文科考6科、理科考7科的形式,只有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高考才能走出由统一高考制度固化下来的科目组合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有利于普通高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新生。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