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桑梓网《锦绣中华》频道上线  [桑梓网  2013年9月29日]            桑梓网欢迎投稿!  [桑梓网  2006年6月6日]            《图片中心》,盛大推出!  [桑梓网  2006年5月13日]            桑梓网全新改版升级  [桑梓网  2006年5月12日]            桑梓论坛功升级到7.1.0版  [桑梓网  2006年1月8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桑梓网 >> 桑梓文库 >> 社会人文 >> 正文
  [图文]于丹的精神成长史       ★★★ 【字体:
于丹的精神成长史
当当网上优惠购买正版 《于丹的精神成长史》
点击阅读关于《于丹的精神成长史》的更多精彩内容
作者:佚名    著作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29
 

资料图片:爱玩的于丹

    核心提示

    于丹生在文革,活在80年代,活在21世纪。在四合院里读诗词,在大学校园的古典文学课堂里被西方思潮洗礼,在影视传媒系记录并催化中国社会的发展。

    只不过,她红在《百家讲坛》,在人们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候,成为前路上的引导者,虽然有人不买这个账。

    如果说她讲课时神闲气定,语言优美雅致,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这是溢美之辞;电视里的她,给人一个完美的“古典”的印象。但生活里的于丹,像老年人一样爱戏曲,也像年轻人一样爱周杰伦;像旧知识分子一样爱诗词,也像艺术青年一样爱爵士乐,像时尚分子一样着漂亮晚装。但这次,我们不想只谈电视里的她,也不只谈生活里的她,而想向你呈现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30年来的精神成长史

    幼承家学渊源,而后在80年代经受摧枯拉朽、野马奔腾的思潮洗礼,经历90年代迷茫与空虚的物质世界,在传媒中找到行动的能量与方式,最终各个方向的江河汇成大海,在融合中获得身心与灵魂的平衡。于丹精神成长史中各种力量撕扯和融合,构成了斑驳杂糅的色彩;与她一样,这三十年,中国人的精神经受各种影响,经历无数转折,在多种元素的冲撞中不断丰富。

    穿越于丹的精神成长史,穿越到她的童年、青年、现在,而不只是看她在电视上的讲解,会更接近以下问题的答案:三十年,人们的精神追求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传统文化和先贤经典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

  1 孤独的孩子(1965-1982)

    我是在戏曲、诗词,在风花雪月的流光下酝酿大的一个孩子。时光在我眼里,是悠闲的。

    童年·在诗词书堆里熏大

    记者:现在人们对你的印象,是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但你曾说你小时候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

    于丹:我小时候生长在一个非常独特的环境。我出生在文革动荡的年代,我们家是老北京一个旧旧的四合院,我父母都下放了,我是独生女,和我姥姥住在一起。她是一个要求很严格的旗人老太太。我一天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在六岁半上小学之前,我是封闭在那个院子里的一个非常孤独的小孩,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只有我姥姥教我背诗词,写毛笔字。我爸爸和我姥姥都写一手好字。那个院落有三进院子,第一进是青砖的天井,下了台阶是个大院,很安静,长满各式各样的树木和鲜花:枣树、海棠树、梨树、香椿树……每年5月,还会有灿烂的红石榴花。沿着一个窄窄的小坡上去,后院没有花,荒烟衰草。我跟着我姥姥,在枣树和香椿树栓上皮筋,自己跳皮筋。

    记者:你会渴望走出院子去玩吗?

    于丹:也不会,时光在我眼里,是悠闲的。那时候经常坐在海棠树下数花瓣,扑扑簌簌。那时候觉得,海棠树好大呀,满地落英缤纷。所以我很小时候是个特别风花雪月、多愁善感的孩子,喜欢读黛玉葬花啊这些东西,因为没有人可以沟通。

    记者:您父亲于廉曾经是中华书局副总经理,国学基础深厚,有的资料说你四五岁接触《论语》,五岁半读《红楼梦》,是不是和父亲有关?

    于丹:因为我爸爸是旧知识分子,他的国学底子非常好,所以我看书很杂;但其实四岁读《论语》是媒体的放大,我四岁时候没有读论语,而是家长开始给我解释和讲论语。我爸爸那时候带我在任何一个地方玩儿的时候,可能就说你看这么些个叔叔阿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去数数,这里头有多少个老师,然后我就会折算三点七个老师啊,二点八个老师啊,我爸爸又说你自己去看谁是老师,我就会看到一个特善解人意的阿姨,照顾完老的照顾小的,我就觉得她肯定是老师。爸爸教育我的方式其实是我一直感激的,我觉得我们家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方式,不在于让我记了多少东西,而在于让我从来没有反感过,我一直就认为是玩儿着的,如果我半截跑了——他正说到一半我跑了,我从来没有被爸爸拎着耳朵给揪回来过,跑就跑了,下回再说。爸爸还喜欢听戏,弄得我一天到晚哼哼唧唧地跟着他听。但是我们的兴趣点很早就不同,他一直酷爱京剧,能唱非常好的老生,我呢,不知道为什么,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昆曲,后来就一直找昆曲听。到我差不多20岁的时候,爸爸说昆曲已经说不过我了。

    记者:诗词呢?你说你现在喜欢李白、苏轼、陶渊明,小时候喜欢谁?

    于丹:我小时候喜欢的诗词都是很细腻的,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李商隐和李后主。连同残损的那些,李后主的词一共有83首;我曾经做过一件事,把这83首词每一首都抄了一遍,然后自己给装订起来,还装了个旧旧的蓝色的封面,然后用线穿起来,自己做了一厚本词集。

    记者:你的成长跟那个时代的关联好像不大,但是跟家境和心情有关。

    于丹:对,我觉得我是在这种戏曲、诗词,这种风花雪月的流光下酝酿大的一个孩子。而且最荒唐的是,我们家住的那个院子,叫府右街9号,什么叫府右街呢,就是在中南海对面,跟中南海隔窄窄一条街,后来拓展马路,把我们家院子给弄没了。那时候中南海里面天天在批斗,大家成天在喊打倒刘少奇,咣咣咣游行车过来了,哇哇哇什么最高指示最新指示,那时候都敲锣打鼓的。我们家这院子就关着,我听着外面的声音,姥姥就跟我说,不许出去,在家看书!

    我小时候,真的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到初中还是这个样子,非常沉默,少言寡语,而且性格一点都不自信,别的孩子都不带我玩。

    少年·为人老实,生活严肃,平时很少言笑……

    记者:这种生活方式,和你后来会学古典文学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于丹:嗯,我小时候真的很奢侈,有大把的时光,可以让我非常安静、细腻和从容,这种生活方式会自然地让你觉得,古典对你来说,是神秘而优美的,她跟这个粗糙疯狂的时代毫不相干。你看到外面的孩子背的都是语录,谈的都是批林批孔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些诗词,(稍微停顿)是多美啊。说得好听点,我是在诗词、在书堆里熏大的一个孩子,所以后来选了古典文学。说得不好听点,除了上中文系,我想不出我还能学别的什么了。

    记者:也让你成了一个内向的孩子?看到有件资料说,“于丹的学籍卡上,当时老师给她的评语是:能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对人文明有礼貌,为人老实,生活严肃,平时很少言笑……”很少言笑,会这样吗?

    于丹:我小时候,真的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到初中还是这个样子,非常沉默,少言寡语,而且性格一点都不自信。因为我除了文科好,别的什么都不好,数学差得一塌糊涂,体育差得一塌糊涂。别的孩子都不带我玩,我自己从小在院里玩大的,什么丢沙包啊,跳皮筋啊,我都不怎么会,谁带我,那一拨就总得先输。直到1980年上高中,到(北京)四中的时候,我觉得我性格才有了很大的改变。四中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其实人没有一个突变的时刻,前几天中央台让我写什么是潜能,我就写人的一生就是把所有的潜能变化为显能的过程。你开发了越多的潜能,你就越接近最真实的自己。我们一生可能错过自己,就是因为潜能没开发出来。我小时候是那么怯懦,那么不自信的一个人,但现在就很自信。比如讲英语这件事情,我一个助理就说于老师就是一个世界公民,到世界各国都跟人家暴侃。其实不是说我讲得多么标准,我认为语言这东西,不管准确不准确,能沟通就行,比划也行。

[1] [2] [3] [4] [5] [6] 下一页

著作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上一篇著作:

  • 下一篇著作: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于丹: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何
    是谁动了我们的孔子?
    于丹《庄子》心得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美女教授于丹成名之谜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2000-2023 桑梓网 保留所有权利。
    皖ICP备2000042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602201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