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桑梓网《锦绣中华》频道上线  [桑梓网  2013年9月29日]            桑梓网欢迎投稿!  [桑梓网  2006年6月6日]            《图片中心》,盛大推出!  [桑梓网  2006年5月13日]            桑梓网全新改版升级  [桑梓网  2006年5月12日]            桑梓论坛功升级到7.1.0版  [桑梓网  2006年1月8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桑梓网 >> 桑梓文库 >> 社会人文 >> 正文
  [图文]于丹的精神成长史       ★★★ 【字体:
于丹的精神成长史
当当网上优惠购买正版 《于丹的精神成长史》
点击阅读关于《于丹的精神成长史》的更多精彩内容
作者:佚名    著作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29

2009年5月13日9:30,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做客新华网,与网友一起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图为于丹做客新华网。新华网 郭毅 摄

    2009年5月13日9:30,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做客新华网,与网友一起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图为于丹做客新华网。新华网 郭毅 摄(访谈实录

    记者手记:四种奢侈

    于丹在电视上说儒道经典,论昆曲之美,没有长袍水袖,也不曾佩剑束发,实际上,她短发不及耳,淡妆,穿得时尚而光鲜,但人们就是觉得圣人们拿什么宝物罩着她,在她身上投下一层泛黄而通透的古典之光。

    走近一点,才发现电视屏幕像一个纯平的放大镜,对准了于丹身上古典的部分。她身上的色彩斑驳如同树叶间阳光的碎影,分不清哪一块更亮,哪一块更暗。她听遍昆曲,也狂爱爵士;在课堂上和研究生谈论谭盾的音乐,也毫不掩饰地说,听见周杰伦那含混的声音,就喜欢得不得了;摇着鸡尾酒,和唐季礼、谭盾并坐,听张军唱“懒画眉”,也和楼下卖菜的厮混得烂熟,像时尚分子一样穿华丽晚装。

    夜中不能寐,起坐打网游。现在是凌晨三点,我尝试把对她的印象精准地写出来,但只能初步这样表述:多种文化的投影融合成她身上迷人的光;跟她在一起,你会不由自主爱上这种生命的自然交响。采访前,和她的助手车凤同学,也是她以前的一位研究生聊天时,车凤已经说到这个意思:你就想呆在她身边,说不清是什么在吸引你。这种吸引力,当然不仅仅来自她的引经据典,实际上,人们常常会觉得这是老学究的专长;也不仅仅来自她的妙趣横生,人们认为这是娱乐节目的特色。甚至不是引经据典与妙处横生的结合。甚至不是博学、幽默、亲切,不是抑扬顿挫恰到好处的京腔,不是女性的柔美,她的吸引力的核心不是这些。到底是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只注意到,在采访中,于丹总共用了四次奢侈这个词,每一次都恰好安排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时候出现。

    第一次用是在聊到童年的时候。原话如下:“我小时候真的很奢侈,有大把的时光,可以让我非常安静、细腻和从容。”那时她在四合院;我没见到她,但我想象过,一张小女孩的脸。我跟随她的讲述,想象一个女孩四季与几棵大树一起锁闭在与文革热浪隔绝的青色四合院里,数海棠花瓣,读黛玉葬花,练毛笔书法,独个儿跳着皮筋,小小的心里想着风花雪月的美,感慨“天尽处,何处有香丘”。我想象中的那张脸,泛着微黄而通透的弱光,几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亮洁的额头。

    第二次用到,是在说起80年代的时候。原话如下:“我到现在仍然认为,80年代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因为那段时间,中国的文化思想处于蓬勃开放、野马奔腾的时代。”她说起来的时候,语调完全不像回忆童年时的舒缓、流畅,而是洋溢着一丝兴奋、满足和两分梦呓的状态。她说起她在1980年代“玩委会主任”、“大公子”的经历,但我实在没法完成她与这些词语的对接;坐在她对面,她的语速变得稍快,但眼神依然温和,这和我脑中的“疯狂女孩”形象出入太大。所以,我只能转述一下她在1982年到1989年的行为,但想象不出。那个诗歌的年代,她也写下过诗句:“流浪也是一种归宿,离别也是一种爱情”,和同学一起去郊外,看明月映天,背古往今来的诗;被康德击中,随崔健愤怒,和顾城一起张着黑眼睛寻找光明。和所有那个时代的青年一样,她挥洒与狂野为伍的激情,怀抱执著的理想主义。

    我很想知道她那时是长发还是短发,但我忘了问,我想应该是长发。

    能清楚看到的,是她现在的样子。采访那天,正好是教师节。在去的途中,我看到北京的中学生围在花店边上。她穿着带蕾丝的黑色雪纺连衣裙来,比电视上更美一些,声音和电视上一样,既不更慢,也不更快,当她展示出她惊人的记忆力流利地引用诗词的时候,我生怕记错。总之,如上所言,我舒服得有点紧张。聊的中间,短信不断,她时不时用快活的语调念上一条,或者递给我看。她不可能全部念出来,因为她总计收到约300条信息。前几天,94级的一个学生还跑过来,跟她信誓旦旦地说,他们94级的要从国外、从各个地方回来庆祝毕业十周年,前提就是迁就她的时间。

    早一点收到的96级班长的信息写着:“96级所有女生注意了”;所有学生都管她叫大女生,学生们跟她混得太熟,已经不叫她老师了,更多的叫“亲爱的”,或者是“通知大女生”。

    刚刚收到的一条信息里,当年的一个学生对她说:“师恩难忘,感谢你,我亲爱的妈妈”(大意)。这个学生现在已经是她的同事。

    用微酸的语气说,这是此时此刻于丹的幸福。她用一串排比句,描述这种外人无法体会的幸福感:你选择当老师,就选择永远面对十八岁,“面对他们青春成长中的那些悲欢离合,面对他们那种不加掩饰的愤怒和不加掩饰的热爱,面对他们的青涩和荒唐,面对他们对你那种无与伦比的信赖和发泄,然后你去陪伴他走过这一段”。似乎是为了打消某种疑虑,她补充说,现在,这些学生都三十多岁,功成名就,聚会一回,还叫你老师,这真的是给老师面子。他现在又不用你给他学分,又不用你帮他什么,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聚会不带老师玩。“而且我可以断定一点,我的学生看我,永远跟我在社会上有名没名没有任何关系。”

    用于丹的话来说,这个职业很奢侈,可以面对那么多人的青春。这是她第三次用到“奢侈”一词。

    这个词的第四次出现,夹杂在她长长的一段评书式的讲述中。她说起她某个周六的生活,一种唐季礼想不出怎么用影像表现的生活。昆曲、爵士、鸡尾酒交错。最后于丹感慨说:“我一直觉得我特别奢侈的一件事是我有那么多的朋友……我的生活方式跟我的思想、价值判断一样,是非常杂糅的,什么元素都有。这都是我和我朋友的生活方式,这都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方式里面有古典,但更重要的是现代。”

    没有过多地问到她的生活,我想那里还藏着她这次没有说及的另一种“奢侈”。在别的访谈里,她说起过自己“庸俗而深情的生活”:“见谁家孩子就过去逗去,我妈以前老那样儿,我可烦了,还老说她,说:‘你对人多不礼貌啊。’我觉得这事儿可庸俗了。但你自己有了孩子就会知道,你会跟街上所有陌生的抱小孩和带小狗的人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你就会上去夸孩子夸小狗。台湾作家张晓风散文里有句话,叫‘庸俗而深情的生活’,我喜欢这句话。”所谓奢侈,就是这样,就是永远能做,也爱做最自然的生命状态中所愿意接受的那些事。而有多少人,能认为经过的每一段生活都很奢侈?你能吗?我想只有一种情况下能够做到如此,那就是你蓬勃,你热爱,你自信,你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成长,不就是从封闭狭隘向张开怀抱的转变吗,不就是从文化自卑向蓬勃自信的转变吗?当听到这四种奢侈以后,我想已经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于丹那些有关《百家讲坛》的争论,问她对所谓“学术大众化”的看法——这些都是迷障心与眼的无谓之争。我们现在正拥有这样奢侈的机会,那些值得俯首称臣、全心投入的事物,无论是来自祖宗,还是籍贯西洋,在健康的民族和个体生命眼里,没有那么多你死我活。(蒲荔子 吴敏)

      本文摘自《南方日报》2008-11-12

上一页  [1] [2] [3] [4] [5] [6] 

著作录入: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光荣与梦想 
  • 上一篇著作:

  • 下一篇著作: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于丹: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何
    是谁动了我们的孔子?
    于丹《庄子》心得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美女教授于丹成名之谜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2000-2023 桑梓网 保留所有权利。
    皖ICP备20000420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602201608号